董鎖成進一步舉例說:“比如現在我們做的俄羅斯高緯度地帶綜合科學考察工作,得到該地區許多資源、生態和環境要素樣本和數據都是填補了國內這方面的空白的。另外我們正在進行從北冰洋沿岸、通過西伯利亞、遠東到中國的北方,再到黃河沿岸這樣一個縱跨南北的東北亞生態樣帶進行科考,建立生態樣帶梯度標準,使之進入到IGBP(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樣帶等國際生態樣帶系列,這對于全球變化在東北亞區域響應研究而言意義非常重要。難道做這些工作就沒有重要價值了嗎?它所發揮的作用難道不比發表一篇SCI文章的‘規定動作’意義更大嗎?”
據了解,“中國北方及其毗鄰地區綜合科學考察”是2007年中國科技部專門設立的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重點項目之一,由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牽頭負責,項目實施4年來已經有國內100多位科學家聯合俄羅斯、蒙古60余名科學家,針對東北亞和中亞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在資源、環境、社會經濟和人居環境等基礎性科學數據收集、樣本和標本采集、東北亞生態樣帶研究,以及國際交流、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多項成果和進展。
“東北亞和中亞地區各國之間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和緊密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經濟聯系,區內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具有強烈的互補性和潛在的合作需求。在積極應對全球變化的今天,加強對該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合作研究具有更加重大的戰略意義。”中國北方及其毗鄰地區綜合科學考察項目專家委員會副主任、論壇中方主席孫九林院士表示。
可持續發展,目的就是為了達到各國和各地區在社會、生態、經濟等領域的均衡發展。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副司長彭以祺認為,生態、物種、遷移、人居環境、水資源等方面的基礎性的研究工作對于區域乃至全球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有十分積極的作用,同時也為其他研究提供準確的科學數據,對于培養一批專家隊伍和提高這方面的科研水平也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同時彭以祺表示,科技部在“十二五”期間還將繼續加強基礎性工作的力度,在野外科學考察、基本數據收集、分析的基礎上,建設完善必要的數據庫和標準,為科學研究提供可靠的數據基礎等。
“事實上,在進行這些基礎性科技工作的時候所遇到的困難是非常大的。首先是考察環境的艱苦,我們考察的區域都是人員稀少、自然條件嚴酷的地區,比如去年7月我們在北冰洋地區考察穿著羽絨服還依然感覺寒冷,我們經常是自備干糧做長途跋涉;其次,在經費支持上,盡管國家在科研方面已經加大投入,但是對科技基礎性工作的投入仍然不足,盡管我們前4年的考察已經取得了十分重要的進展,但是就同我國毗鄰的俄、蒙1000多萬平方公里的范圍而言,我們還沒有達到較為全面深入考察的程度;再者,深受語言上的限制,能跟俄、蒙直接開展科技合作的專家越來越少,所以加強這方面的人才培養和建立一支穩定的科學考察專業隊伍也迫在眉睫。”董鎖成認為,對于基礎性科技工作的考核,其所獲得的基礎科技數據、樣本、資料及其重要性、所發現的基本科學規律,以及從事基礎性科技工作的年限等才應該是考核的重要指標。
據董鎖成透露,2012年“中國北方及其毗鄰地區綜合科學考察”項目將完成9個方面的考察報告,包括地理環境、水資源與水環境、水生生物、森林草地資源與生物多樣性、社會經濟、人居環境、生態樣帶綜合研究、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等,提供一批科學數據,這些數據一年后將通過科技部支持的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網來實現數據共享。之后會出版一些圖集,同時為國家提供有關高級咨詢報告,為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科學數據支持。
“基礎性科技成果也是一個國家綜合科技實力強弱的標志,歐洲、日本等一些發達國家在基礎性科技工作方面都有很好的積累,而我國在這方面還比較弱,啟動這樣一批基礎性科技工作專項對于補充我國在此方面不足、彌補相關領域空白意義十分重大。對于東北亞地區的科學考察,有一次德國的科學家來了40多個人,英國、瑞典、日本的科學家也都積極前去考察,這一塊地區現在成了國際熱點,目前正是我們開展同俄、蒙聯合科學考察和進行合作研究的黃金時期,如果不抓緊推進合作,機遇就會稍縱即逝。因此,我們還應進一步加大對該區域的考察力度。”董鎖成說。
- 東北林大劉守新教授團隊《Adv. Sci.》:纖維素/木質素基陽極的彈性形變恢復老化的混合培養電活性生物膜 2025-05-15
- 復旦大學徐凡教授團隊 Nat. Comput. Sci. 封面:手性扭轉力學解碼沙漠植物生存策略 2025-05-10
- 加州理工學院高偉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 Science:基于聲波驅動的活體深部精準3D打印技術 2025-05-09
- 廈大陳洪敏教授課題組2022年招收申請考核制博士生及博士后各3-5名 2021-11-30
- 教育部:教師考核評價要“破五唯”,邊破邊立!要重投入,不斷提高教師工資待遇 2020-10-09
- 雙一流高校紛紛通過“申請考核”制進行普通博士研究生招生 2019-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