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20年積淀為首都發展奠基
2012-04-18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基礎研究是科技進步的先導、自主創新的源泉,在提高原始創新能力、推動國家和區域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作為首都區域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重點資助自然科學及與自然科學相交叉學科領域的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及其相關的環境條件促進活動。
截至2010年,市自然科學基金共受理申請項目33338項,資助項目3786項,資助經費總額4.33億元,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促進了一批優勢學科發展,發現和培養了一大批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領域的優秀科技人才,對營造首都科技創新的良好氛圍起到重要作用。
“未來十年,我們將新設立3~5個聯合基金,發現和培養10~15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創新團隊,打造1~2個有影響力的學術交流平臺。”近日,《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2011~2020年發展規劃》發布,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負責人介紹了這一規劃的目標。
20年積淀
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成立于1990年,至今已經走過22年。
20多年來,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一直按照“宏觀引導、自主申請、平等競爭、同行評審、擇優支持”的運行機制,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評審原則,立足北京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充分發揮市自然科學基金對北京市科技工作的支撐作用,挖掘并激活首都基礎研究資源,發現和培養人才,促進地方基礎研究隊伍的成長,助推學科發展,提升相關領域的科技創新能力,形成了自身的優勢和特色。
據介紹,作為首都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得到了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基金規模從成立之初的150萬元發展到目前的5500萬元。截至2010年,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共受理基金申請項目33338項,資助項目3786項,資助經費總額4.33億元。
同時,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在力求提高資助項目的研究水平和為首都服務的水平上,不斷開拓創新,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我們建立了自由申請平等競爭制度、同行專家評審民主裁決制度、回避制度與保密制度,項目管理制度等、制定了基金的一系列管理辦法,對項目執行過程進行監督與規范,建立了項目基金、自然科學專著出版基金、對外合作交流活動基金、會長基金的項目資助體系。”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負責人介紹。
得益于準確的定位和公平、公正、嚴密的資助制度,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為廣大首都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研究平臺,為首都前瞻性、戰略性、關鍵性問題的解決提供支撐,在科技人員當中享有較高的聲譽。“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現已成長為最受關注的北京市科技計劃之一”。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寧、北京理工大學教授魏一鳴、北京工業大學教授張愛林等許多在業內有影響的科學家,都曾得益于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并在基金資助下,取得了多項重要科研成果。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關于公開招聘流動編制工作人員的啟事 2020-11-20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成立第九大學部 2020-10-30
- 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公布 2020-09-17
- 令人期待的《北京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將于明年1月1日起實施 2019-11-29
- 2018北京市“杰青”出爐 資助經費三千萬 2018-11-26
- 北京化工大學楊衛民教授團隊:聚合物熔體微分靜電紡絲納米纖維可控制備原理與方法研究北京市重點基金項目以優秀成績通過驗收 2018-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