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校專業設置被市場“牽著鼻子走”
2012-12-04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專業設置背后有利益驅動
某著名高校一位信息專業的教授說得很直白:“專業設置意味著生源,有生源就會有課程,有課程就會有培養經費和人事編制,更不要說博士點和碩士點了。至于成立學院,則可以在爭取這些資源的時候更加得心應手。”這位教授稱,雖然他的團隊是國內最早從事物聯網研究的,但是因為所在學院沒有設物聯網專業,因此不久前在爭取課題時,就敗給了國內某高校的物聯網學院。
而配套投入和資金分配等其他導向性政策,也往往成為影響學校的重要因素。“新專業層出不窮不僅是高校的責任,很多時候,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門也是在被裹挾著迎合市場。”某高校的相關負責人曾參加過一個關于在高校新增某類專業的協調會,“只是因為某一行業的專門人才缺乏綜合素質,就要求在綜合性大學里開設一個風馬牛不相及的專業”。一位教授舉例補充:因為創意人才缺乏,學校原本歸入工學類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被調整成了藝術學類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招生也得從工科轉為藝術類,“招生對象猛然間大變身,學校十分頭疼”。
教育部公布的資料顯示,2012年,全國高校新增或調整的本科專業為1850個。相比于旺盛的增設專業需求,同年全國范圍內撤銷的本科專業數量僅為32個。此前,每年高校撤銷的專業數量也都在這個數字之下。傳統審批制未能把控住專業規模盲目擴張,這就是因為專業設置背后,隱含著資金分配等配套政策,導致高校總是多做加法,很少做減法。
高校應該和市場保持適當距離
2011年末,教育部將就業率與專業設置掛鉤的一紙文件,曾引發軒然大波。不少大學指責教育主管部門的評價指標“唯就業論”,認為這是“高校教學的功利傾向與學科調整的實用主義”。有趣的是,每當出現一個新興產業,或者國家提出新的產業發展方向,又都會有一批高校“應聲”立刻開出新專業——市場熱什么,高校就樂此不疲地設什么專業。那些學校的理由是:“如果我們不開設熱門專業,不把專業和熱門崗位對接起來,怎么能夠吸引到足夠的生源?跟著市場走不僅是大學的需求,還是學生和家長的需求。”
反觀海外高校,一所調查機構公布的數據顯示,過去10多年間,大多數海外高校的專業設置并沒有太大改變。即便有,也是在課程設置和專業方向上進行調整。至于那些名牌大學,專業設置更是遵循學校自己的學術生態和發展規律。普林斯頓大學至今沒有法學和商科類專業,就是因為學校的學術機構反對開設這類熱門專業,理由是與學校的發展沒有關系。斯坦福大學的學院設置數量是4個,專業設置并沒有隨著市場的熱潮而在短期內增加,但是這并沒有影響這些學校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不久前,國內高校要求了10多年的專業設置自主權終于下放到學校,440多個專業目錄上的專業可由學校自主設置。不少學者建議,專業設置權下放,更應該促使高校保持與市場的距離,慎重開設新的專業。一位學者稱,對于大學來說,需要的是對專業教學內容的優化和及時更新,而不是對專業名稱的更新甚至“追風”,尤其是研究型大學。某985大學的校長就認為:“研究型大學是要培養更高素質的人才,讓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學習能力以及興趣認知,而不是純粹地教會學生謀生的手段。如果市場熱什么就開設什么專業,短期之內也許不會犯錯誤,但是長此以往,大學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尤其對研究型大學來說,應該引領社會的文化和價值,而不應該成為一家職業培訓所。”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Hou)
相關新聞
- 2020 QS亞洲大學排行榜發布,165所中國高校上榜! 2019-11-28
- 最新全球學術排名發布 | 中科院全球第1,19所中國高校/機構進入全球100名 2019-11-02
- 最新全球學術排名發布 | 中科院全球第1,16所中國高校/機構進入全球100名 2019-08-12
- 某高校擬1年新開56個專業 令人瞠目結舌 2014-10-16
- 中國科學報:高校專業設置改革漸入佳境 2012-11-14
- 教育部公布高校本科專業設置審批結果 201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