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司馬還有一憂,一旦戰爭來臨,或者三峽工程可以堅如磐石,但這個巨型化工廠若受以攻擊,產生劇烈的污染和泄漏,對整個長江水域和下游地區的破壞將不可想像。
真佩服重慶官員們的膽量。
2007年3月在全國人大、政協兩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趙玉芬等105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簽署提案,建議廈門PX化工項目遷址,引起了媒體和民眾的強烈關注。20076月1日和2日,據說有超過5000名廈門市民以“散步”的形式,集體在廈門市政府門前表達反對訴求,廈門市政府被迫宣布緩建,并委托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評估可能對環境的影響。最后的結果是,福建省政府和廈門市政府因此決定遷建PX項目。
由翔鷺集團旗下的龍芳烴投資的PX項目,預計工程投資額高達人民幣108億元,是廈門最大的化工項目。每年工業產值可望達到800億人民幣,占廈門市去年本地生產總值近七成。廈門的PX化工項目,無論從投入規模還是創造效益上說,都高于現在這個被叫成世界最巨型的重慶MDI化工項目。
因為關乎三峽工程的整體安全,關乎三峽庫區這一地理地區千百萬老百姓的生活安全,有印度博帕爾事件、吉林化工廠爆炸事件、重慶中石化爆炸事件的前車之鑒,所以,在此最最強烈要求,德國巴斯夫集國重慶MDI化工項目的最終可行性交由全國大人專家委員會表決討論,國家環保部或者重慶環保局,或者重慶市政府都沒有對此項目最終的決定權。
項目計劃中的該項目“年銷售產值500億元人民幣,利稅超過100億元,直接或間接帶動庫區25萬人就業”的前景固然吸引人,但實現這個美好前景的前提必須是這個化工項目對當地人民、對三峽水土、對下游環境的威脅程度必須達到百分之零,否則,即使在百分之一的可能中產生的風險都將是毀滅性的。
我想,這其實才是巴斯夫集團不可能把這個項目設在德國本土的最主要原因吧。
詳細報道了重慶MDI項目的《21世紀經濟報道》評論說,這個項目“極大考量著庫區的環境安全”,但我覺得它們說得還不全面,更全面的說法應該是:它不僅考量著庫區的環境安全,更考量著中國各級政府在關心民生、保護環境、促進民主和推動經濟方面的綜合、理性而諧調的執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