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化纖業危機中洗牌 產業戰略調整進行中
2009-10-10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關鍵詞:化纖業 金融危機 戰略調整
受全球金融風暴的影響,去年下半年以來,陸續有多家大型紡織化纖企業停產或倒閉,顯然,我國化纖行業已步入“周期性低谷”,企業正在經歷難熬的“苦日子”。
但這并非全是壞消息,化纖產業經濟效益下滑,能在一定程度有效遏制盲目擴張,促使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而升級過程必然要建立在殘酷的洗牌之上,“只有倒閉的企業,沒有倒閉的行業”,目前化纖業已迎來產業發展戰略調整期,多次陣痛之后才會找到更為合適的發展之路。
改革開放至今,我國化纖業度過了成績斐然的30年,2007年總產能達到2572萬噸,產量2390萬噸,都超過了世界總產能和總產量的一半,世界上最大的化纖生產國地位進一步鞏固,但是依然存在產業結構不合理,常規品種生產過剩,產品差別化、功能化水平低等潛在問題。
據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介紹,近年來我國化纖行業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產能向大企業集中,產能向市場集中,產量向民營企業集中的“三個集中”效應日益明顯;產品差別化率不斷提高,2007年全行業差別化率已經達到38%,但是仍然遠低于發達國家50%以上的水平。
從國際化纖市場的發展趨勢來看,近年來美國、西歐和日本的產量呈現下降的趨勢,最主要是因為他們放棄了產量高、附加值低、生產過程中環境污染嚴重的大路貨產品的生產,繼而轉向高層次、高技術及高附加值產品的開發與生產,而把技術含量低的大路貨生產技術轉嫁給了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地區、韓國及東南亞各國。美洲和歐洲的化纖業調整是通過結構調整、合并----收購、減少投資、出賣庫存和進行海外投資實現的;日本減少了本國的生產廠商,而在中國大陸和其它國家建立了工廠;中國臺灣地區實行了新法案,鼓勵公司進行合并和收購及結構調整,同時還和中國大陸尋求共同合作。下面我們具體來看看這些國家的做法:
日本化纖工業有著較長的發展歷史,長期的科技投入也積累了雄厚的產品開發基礎。近幾年來,隨著中國、印度等國化纖產品品質的提高,面對新的競爭,日本纖維企業提出了“選擇和集中”的發展策略。所謂“選擇”,就是專門挑選中國纖維企業不生產、產量小或不能生產的品種作為研發生產的重點,在纖維開發生產部門與中國企業展開“錯位”競爭。
近年來日本化纖工業的結構調整取得了實際效果。目前,日本已經很少生產普通品種的化纖產品,他們在中國和印尼、泰國等發展中國家建立獨資或合資企業生產大路貨產品,而在本土開發和生產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差別化、功能性化纖產品。高品質、高價值產品的研究和開發為日本化纖工業注入了活力,并已經成為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化纖業者競相效仿的楷模,而緊緊追趕。
在過去十幾年里,韓國化纖業發展迅猛,然而目前它也面臨著全球范圍內生產過剩、新技術發展速度過慢等問題。但為了保持競爭力,韓國政府組織學術界和產業界共同制定了改善化纖結構的計劃,根據這個計劃,推進了生產設施的自動化和省力化,增加了技術開發投資,追求產品的高級化和多樣化。近年來韓國化纖企業努力開發新產品、新技術,同時進行徹底的產業結構調整,淘汰舊設備和虧損企業,加大研發投資。在政府鼓勵技術發展的政策支持下,韓國化纖行業今后將致力于高性能纖維,智能纖維,多功能服裝用材料和新一代纖維的發展。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