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革命三論涂料之(一) 論一線品牌與二線品牌的區別
品牌的英文單詞Brand,源出古挪威文Brandr,意思是“燒灼”。人們用這種方式來標記家畜等需要與其他人相區別的私有財產。到了中世紀的歐洲,手工藝匠人用這種打烙印的方法在自己的手工藝品上烙下標記,以便顧客識別產品的產地和生產者。這就產生了最初的商標,并以此為消費者提供擔保,同時向生產者提供法律保護。16世紀早期,蒸餾威士忌酒的生產商將威士忌裝入烙有生產者名字的木桶中,以防不法商人偷梁換柱。到了1835年,蘇格蘭的釀酒者使用了“OldSmuggler”這一品牌,以維護采用特殊蒸餾程序釀制的酒的質量聲譽。
定位時代
社會供給和資訊日益豐富,顧客擁有接近無限的選擇,顧客疲于選擇,出現心智疲勞。建設品牌在于占據消費者心智,成為某個品類或者某種屬性的代表。
這個時代要求品牌要專注于某一領域,成為代表者,盛行于20世紀。90年代以來,涂料行業定位成功的品牌是‘立邦漆’,在數年間成為乳膠漆的代名詞。
建筑涂料行業品牌林立,然而真正有價值的零售品牌卻寥寥無幾,所謂一線品牌,嚴格意義來講只有立邦和多樂士;所謂二線品牌倒是數量眾多,如華潤、嘉寶莉、紫荊花、大寶、三棵樹、經典、中華制漆等等;其他所謂三、四線基本上集中在區域品牌。
二線品牌的求索之路
2003年到2007年,華潤為進入一線品牌陣營做出了可喜的探索,從渠道到品牌推廣,風頭直逼立邦。然而,華潤仍然受到其現有渠道限制,譬如扁平化無法順利完成,譬如乳膠漆項目推廣先是因噴涂而起后又因對手中高端產品技術屏蔽及油工渠道推行受阻而乏力。此時的華潤,作為國內品牌第一次受到市場和對手的“一線品牌”般的禮遇,然而曇花一現,目前的華潤和嘉寶莉甚至已無二致。
2008年華潤與嘉寶莉的銷售總額大約都在16-18億規模,然而建筑裝飾涂料部分卻均在8億左右,其余半壁江山都集中在家具漆,即其8億裝飾涂料也都集中在PU和NC,乳膠漆比例不超過50%即4億。這個成績已經在二線品牌中拔得頭籌,對于品牌來講,零售的美譽度和實際的成績所帶來的長期效益才是最說明問題的。
2006年開始,大寶、美涂士、嘉寶莉沿著華潤的成功之路繼續拼殺PU的油工渠道,陸續在部分區域獲得份額,然而,要注意的是成功的區域基本上靠的是‘一個好經銷商’,如果好經銷商的經驗可以復制涂料企業或許會獲得全面成功,現實問題是連先驅華潤都無法解決類似問題,好經銷商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從立邦和多樂士的經驗看,品牌主導市場強過‘好經銷商’主導市場,現實現象是由品牌決定涂料企業的發展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