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任務
鞏固中部地區原材料工業現有優勢,進一步調整優化產業組織結構、產品結構、技術工藝裝備結構和區域產業布局,形成若干由大型企業集團主導、產業鏈完整、技術水平高、配套設施完善、具有循環經濟功能的產業基地,構筑符合國家區域戰略定位、滿足市場需求、優勢互補的中部地區原材料工業新格局。
(一)扶優扶強,加快推進企業兼并重組
充分利用國際金融危機所帶來的市場倒逼機制,引導企業聯合重組或建立戰略聯盟,鼓勵生產要素向武鋼等大型企業集團集中,支持武鋼集團積極開展區域內和跨區域的聯合重組,努力打造成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特大型鋼鐵企業,推動馬鋼、太鋼、華菱等與省內外企業聯合重組,形成具有較強實力的企業集團,推動安鋼、新鋼等與特大型鋼鐵企業集團跨區域重組,努力減少區內鋼鐵企業數量。
加快區域內外有色金屬礦產、冶煉、加工資源的整合,充分發揮中鋁、五礦、江銅、銅陵有色、湖南有色、豫光金鉛、大冶有色等大型企業集團在整合中部地區有色金屬產業中的主導作用,提高資源控制力,提高產業集中度。鼓勵“煤、電、鋁”企業聯姻重組,實現一體化發展。大力推動鎂、鎢、錫、銻、鉬、稀土、黃金等產業集約化發展,支持重點骨干企業橫向并購,實現資源高效利用。
按照煤化一體化原則,依托山西晉煤、陽煤、太化、河南煤化、中平能化、淮化等骨干企業,加速整合省內外煤化工上下游產業,打造大型煤化工企業集團。依托宜化、興發、洋豐、銅化、中鹽、沙隆達等大型企業,推進磷、鹽、農藥等特色化工企業的兼并重組。積極發揮中石化、中國化工、中海油、中石油等戰略投資者在中部地區化工產業重組中的引領作用。
進一步發揮海螺、中國建材、中材、華新、天瑞、三峽新材、長利玻璃等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推動水泥、玻璃、耐火材料、新型建材等行業的兼并聯合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
(二)做精做深,調整和優化產品結構
以市場為導向,以產品為龍頭,充分發揮中部地區原材料工業優勢,嚴格控制初級資源類產品產能的盲目擴張,著力增加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比重,不斷優化產品結構。
鋼鐵工業:重點發展高磁感低鐵損取向硅鋼、高牌號不銹鋼、高速車輪輪箍、高檔汽車面板、高強級管線板、高附加值油井管、高壓鍋爐管、核電用管及特厚板等產品,不斷開發市場適銷的新產品。加快推廣使用強度400MPa及以上鋼筋,促進建筑鋼材的升級換代。
有色金屬工業:重點發展高精度高性能板帶材、箔材等精深加工產品,大力發展合金制品和新材料,加快向產業鏈高端環節轉移。合理控制稀有金屬發展規模,提高深加工能力。加快構建覆蓋全社會的有色金屬資源綜合回收利用體系,發展再生有色金屬產業。
化學工業:重點發展高附加值精細化工等產品,嚴格限制產能過剩的傳統化工產品發展。延伸焦化、磷、氟、鹽化工產業鏈。發展高濃度基礎性肥料和高效復合肥,積極開發新型農藥中間體和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品種,提高農資保障能力。以滿足中部地區市場需求為主,提高原油深加工能力,增加高品質石化產品生產。
建材工業:重點發展新型干法水泥、綠色耐火材料、超薄超厚超白優質浮法玻璃及LOW-E、ITO導電膜玻璃等深加工產品,全面提高建筑衛生陶瓷產品檔次和技術含量,大力發展節能環保新型建材。
(三)加強技術改造,堅決淘汰落后產能
堅持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原材料工業,大力開展節能減排降耗,推行清潔生產,淘汰落后產能,加快產業升級步伐。
支持關鍵鋼材品種和有色金屬新材料生產工藝技術研發,大力發展高溫高壓干熄焦、燒結余熱利用、高爐余壓發電、銅鉛鋅冶煉短流程工藝、煙氣脫硫、高性能專用銅鋁材生產工藝、噸鋁直流電耗低于12500千瓦時的電解鋁關鍵工藝、低品位和難選冶礦產高效利用、尾礦和赤泥綜合利用、再生金屬保持性能等技術;支持油品質量升級改造,煤焦油綜合利用,氮肥原料路線和動力結構調整,磷肥資源優化配置,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生產和廢棄物處置能力建設;支持新型干法水泥企業推廣應用純低溫余熱發電、粉磨節能、利用水泥窯處置廢棄物等技術,推進玻璃窯爐全氧燃燒技術產業化。
加快淘汰工藝技術落后、產品質量差、安全隱患大、能源資源消耗高、環境污染嚴重的落后產能。全面淘汰落后鋼鐵產能,重點企業和地區要加快淘汰1000立方米以下高爐及相應的煉鋼產能;按期淘汰反射爐及鼓風爐、電爐煉銅產能、燒結鍋煉鉛產能、落后鋅冶煉產能和落后小型預焙槽電解鋁產能,逐步淘汰落后燒結機鉛冶煉產能;淘汰12500千伏安以下電石爐、間歇蒸餾煤焦油加工裝置、單套能力低于10萬噸/年的焦油連續加工裝置、酸洗法粗苯精制裝置、高毒高風險農藥以及小煉油、小合成氨、小二硫化碳等落后產能;全面淘汰不符合產業政策的落后水泥產能及“格法”、“小平拉”等落后玻璃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