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如何看待石油石化行業盈利
石油是高風險的行業。上世紀80年代,石油價格長期低迷,國際市場油價一度跌破每桶10美元,一些小的石油公司紛紛倒閉或被兼并,各國石油企業都面臨極大的經營壓力。近兩年石油價格大幅度上漲,各國石油公司利潤都有大幅度增加。由于我國對成品油價格進行了適當調控,同時對上游國產原油征收特別收益金,因此中石油、中石化的盈利水平相對國外石油公司并不高,去年因煉油業務整體虧損,兩大公司實現利潤甚至出現負增長。2008年中石油、中石化分別實現利潤1618億元和242億元,比上年下降16%和71%。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保障石油供給,是我國經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長期而艱巨的挑戰。中石油、中石化是國有控股企業,擔負著保障國家石油供應的責任。國家在兩家企業中持有股權分得的利潤,主要用于再投入,進行石油勘探開發和增強石油供給能力。近年來,中石油、中石化用于油氣勘探開發、建設煉油化工能力的資金逐年增加。2008年,中石油、中石化兩公司用于這部分的資金投入分別達1845億元(其中勘探開發投入1570億元,煉油建設投入275億元)和701億元(其中勘探開發投入576億元,煉油建設投入125億元)。
為了調節石油行業與非石油行業的利益關系,2006年3月15日國家決定對國產原油開征石油特別收益金,在原油價格上漲到每桶40美元以上時,將原油開采企業獲得的一部分超額利潤收繳中央財政,征收比率為20-40%,主要用于對種糧農民、林業、漁業、城市公交和農村道路客運等困難群體和公益性行業進行補貼,以及扶持節油和石油替代行業發展等。據統計,2006-2008年,中石油、中石化兩公司分別累計上繳特別收益金1600億元和530億元左右。因此,社會上認為國產原油成本低,卻可賣國際水平的高油價,是一種錯誤的理解。
三、國家按機制調整成品油價格與企業在權限范圍內自主定價是市場化改革過程中出現的正常現象
目前國內汽、柴油價格實行最高零售價和最高批發價管理,企業可以根據市場供求情況確定具體批發價格或零售價格。在市場供過于求時,企業實際銷售價格可能低于國家的上限價格。在市場供不應求時,最高零售價格和最高批發價格將發揮作用,防止價格不合理上漲,保護消費者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