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下半年以來,為了穩定皮革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產業扶持政策,包括皮革制品出口退稅率上調、生皮和半成品革進口加工貿易新規定、加工貿易目錄調整等,值得特別關注的是,扶持政策主要涉及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目的在于在經濟政策上為企業創造寬松的環境,環保政策并沒有因為金融危機的到來出現任何松動。
從目前的形勢來看,皮革行業面臨的環保壓力依然十分嚴峻。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提出: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在皮革行業“十一五”發展規劃中也做了同樣的要求。不久前出臺的《輕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在“規劃目標”中提出“污染物排放明顯下降”,即到2011年,主要行業COD排放比2007年減少25.5萬噸,降低10%,其中皮革行業減少1.5萬噸;廢水排放比2007年減少19.5億噸,降低29%,其中皮革行業減少0.5億噸。”
2009年,既是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的沖刺年,也是落實輕工業調整及振興規劃的關鍵年。金融危機后經濟的復蘇給環保帶來了更大壓力,但是危機絕不是為環保減壓的理由,發展新型的綠色皮革產業,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是皮革行業的發展方向,這一指導思想早在2006年公布的《中國皮革行業“十一五”發展規劃》中已經明確提出。在國務院下發的《輕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同樣指出要走綠色生態、質量安全和循環經濟的新型輕工業發展之路,再次明確了皮革行業的發展方向不動搖。
不久前,環保部部長周生賢曾以“四個不批”提出環保部門要為經濟復蘇充當污染“防火墻”。當我們認真審視這“四個不批”——對國家淘汰、停止建設、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一律不批;對環境污染嚴重、產品質量低劣、高能耗、高物耗、高水耗、污染物不能達標排放的項目一律不批;對于環境質量不能滿足環境功能區要求的、沒有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的項目一律不批;對位于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內的項目一律不批,確實可以進一步地解讀到國家環保政策在貫徹上的一貫性和嚴格程度。對于部分企業和地區抱著僥幸心理,想要在特殊時期鉆空子、放松環保治理,或者是寄希望于國家放松環保要求和標準的情況,務必要及時糾正。
“我們國家的環保工作力度將會越來越嚴格,企業必須要明確這點,不要因為危機的到來放松環保治理,而要加大力度開展污染治理和節能減排。”中國皮革協會副秘書長陳占光告訴記者。實踐證明,過去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模式不符合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在這種模式下,企業也往往遭遇關停的命運,現代化的制革企業,必然要走清潔化生產的道路,發展綠色生態皮革,這不僅有利于減輕企業的環保壓力,同時也能為企業發展創造更好的政策和社會環境。
在當前的形勢下,發展新型綠色皮革產業,推行生態皮革,既是落實輕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重要舉措,又是皮革企業轉型的方向和內容。盡管很多皮革行業企業仍未擺脫困境,然而,即使在困境面前,環保治理節能減排的目標也不能動搖,企業要嚴格地執行環保政策的要求,推進污染治理和節能減排,并采取一切措施防止污染反彈的情況出現。我們應藉由此次轉型機遇,調整產品結構,推進清潔化生產,在行業中播種下“生態皮革”這顆生機勃勃的種子,以“變”應“變”,化“危”為“機”。只有這樣,才能培育出中國皮革產業綠意盎然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