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氏“輕資產”戰略的另一個重要措施,是將基礎化學品業務的戰略重心從歐美轉向能源成本較為低廉的中東和亞洲,不斷在這些地區新建生產裝置。同時擔任著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主席的利偉誠相信,同昂貴的勞動力成本相比,不斷飛漲的能源價格是迫使美國化工行業向海外轉移的主要原因。利偉誠的想法很明確,利用全球化途徑,努力優化石化上游原料來源和布局,提高裝置加工原料的靈活性,降低原料成本波動帶來的風險。
僅在過去幾年里,陶氏就在石油蘊藏豐富的中東、非洲和亞洲達成了多項合資協議,在基礎化學品領域與沙特、科威特、利比亞以及馬來西亞、中國等國家建立合資企業。
但在這一過程中,陶氏并非一帆風順。2007年,陶氏開始與科威特石油集團旗下全資子公司科威特石化工業公司協商建立合資企業,陶氏的初衷是將那些附加值不高、容易受行業景氣周期影響的基礎化學品業務并入合資公司。2007年底,雙方達成初步協議建立一家合資企業,陶氏化學將其一半的pe(聚乙烯)、pp(聚丙烯)和pc(聚碳酸酯)資產,以95億美元的價格售賣給科威特石化工業公司,這筆錢原本是被用來收購羅門哈斯。該交易預定在在2008年下半年完成。2008年7月15日,雙方宣布各出資50%成立科陶石化公司。
變革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各種意想不到的挫敗隨時可能發生。2008年12月下旬,科威特方突然宣布,由于受金融危機的影響,終止與陶氏達成的合作協議。
但利偉誠并沒有放棄確定下來的目標,他對《商務周刊》稱,陶氏會致力于繼續發展基礎化工業務。目前為止,科威特科陶石化還是陶氏的合作伙伴。利偉誠希望等整個商業環境稍微穩定后,繼續商談與kpc的其他項目合作。
“其他很多公司也找到我們,希望與陶氏在pe、pp業務上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我們也在進行評估。”利偉誠說。
好在努力還是有結果的。根據陶氏公布的2009年第一季度業績報告,與上年同期相比,陶氏外購原料和能源成本支出降低了49%。
輕資產之后
按照最初的設計,一旦pe、pp等業務進入科陶石化,陶氏這家全球領先的化工巨頭將失去半壁江山。利偉誠之所以敢于這樣做,是因為他為公司找到了新的業務方向。
利偉誠曾長期負責陶氏的功能化學品業務,深知處在產業鏈中下游的這部分業務具有更強的營利能力,受行業周期和能源成本波動影響也較小。從全球化工產業看,過去十幾年里,世界幾大巨頭都在著力發展應用于汽車、飛機、電子電氣、信息通訊、生命科學、醫藥保健、環保和能源等領域的高附加值型產品,主要包括特種工程塑料、膜材料、高性能纖維、功能高分子材料、醫用高分子材料、電子信息技術材料、生物技術材料、其他專用化工材料和高性能聚合物等。比如,德國拜耳集團在剝離以基礎型業務為主的朗盛公司之前,對高附加值業務的資本支出和研發投入比重已分別高達68%和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