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美輪胎特保案的通過,巴西、阿根廷相繼對原產于中國的汽車輪胎進行反傾銷調查,中國輪胎產品出口障礙不斷,國內企業除積極應對外,還應積極謀求開拓本地市場,但相關數據顯示,僅17%出口企業愿轉內銷。
盡管面臨巨大的出口壓力,但部分企業不敢涉足內銷市場,只有17%的出口企業表示愿意嘗試內銷,這主要是因為企業在國內市場的建設上存在缺陷。
華南輪胎公司總經理鄒勇志表示,為減少對出口市場的依賴程度,公司一直開發本地化配套,如果能完成本地化配套,則能大幅減少特保案帶來的沖擊。
然而,由于出口型企業轉向國內銷售涉及稅費與鋪設營銷渠道多方面問題,鄒勇志表示將同國內多家輪胎企業一同爭取向國家相關部門申請“救濟措施”,以解決特保案帶來的燃眉之急。他認為這不僅可減少特保案對國內產業的正面沖擊,而且能為國內消費者帶來更多的實惠。
內銷市場“三座山”
產品調整:一些出口企業產品專門針對國外市場設計,并不完全適合國內市場需求。
渠道不暢:很多外銷企業在內銷市場的渠道建設要從零開始;短期內也不適應國內市場的營銷方式。
收賬難:內銷市場貨款收回周期通常比出口要長;很多企業懼怕三角債、拖欠貨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