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分析人士認為,無論是“北極說”還是“峰值說”,都是西方財團操縱石油價格的“噱頭”。
“現在石油界愿意做峰值的推斷,因為一旦有峰值,國際油價的問題就穩固了,就只有走高沒有走低的選擇了。”周大地也認為,資源的分布不均,包括資源的各種形式的壟斷,國家壟斷、大財團壟斷或者長期的帝國主義瓜分形成的勢力范圍,使石油資源的投資受到種種的限制。在這種情況下,想非常輕易的大量的增產是不容易的。
對此,張抗表示,20多年來,世界石油儲產量增長的勢頭是被人為的因素壓低了。從石油地質上看,全球油氣儲量仍有很大的增產潛力。按照美國地質調查所2000年所作的資源量測算,全球儲量在約30年內有再增加1倍的可能性。
“世界石油峰值的預測者必須明白,他們所賴以作推測的產量數據至少有20余年是被人為壓低了的數據。其歷史部分已經‘失真’,能以此為依據用趨勢外推這一傳統思路‘真實地’預測未來嗎?”張抗感慨道。
張抗指出,許多人在“石油是不可再生資源,最終會枯竭”的正確前提下簡單的輕信了一些石油在近、中期將在達到峰值而后走向枯竭的結論。這種悲觀的認識已在相當大的范圍內流傳,從而容易接受油價將有更大漲勢的宣傳。
“從理論上說,石油已經是稀缺資源,且行將枯竭;從市場上看,油價不斷上升;兩者之間似乎在互相證明彼此的正確,結果致使泡沫越鼓越大,油價越來越高。因而,就連某些峰值論的倡導者也不得不承認這類認識是油價大漲的‘幕后推手’。”張抗直言道。
背景資料: “石油峰值”之說
“石油峰值”源于1949年美國著名石油地質學家哈伯特(Hubbert)發現的礦物資源“鐘形曲線”規律。哈伯特認為,石油作為不可再生資源,任何地區的石油產量都會達到最高點;達到峰值后該地區的石油產量將不可避免地開始下降。這是石油峰值理論的核心。
據了解,石油峰值問題真正進入公眾視野緣于兩個經典預測。
第一個是1956年哈伯特大膽預言美國石油產量將在1967年-1971年達到峰值,以后便會下降。當時美國的石油工業蒸蒸日上,他的這一言論引來很多的批判和嘲笑,但后來美國的確于1970年達到石油峰值,歷史證明了他預測的正確性。
愛爾蘭地質學家坎貝爾發展了石油峰值研究。坎貝爾曾在BP、殼牌、菲納財團、埃克森和雪佛龍等大石油公司擔任首席地質學家和副總裁。他繼承了哈伯特的理論,繼續研究石油峰值,并成立了石油峰值研究會(ASPO)。
1998年,他與法國石油地質學家JeanLaherrere發表了《廉價石油時代的終結》,在油價還十分低迷的時候得出廉價石油時代必將終結的結論。近來的高油價似乎驗證了其結論,這也使其成為另一個經典的預測。隨后,關于石油峰值的研究也在全球擴展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