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會離不開城市。一位先哲說過:“每一屆世界博覽會,無論規模大小,都使人類文明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對城市文明而言,世博會催生了無數新型的建筑材料、先進的建筑技術、新潮的建筑風格、前瞻的居住理念,也改變了城市的生活方式和建筑版圖。細數歷屆引領城市建筑變革的世博會,你會發現:世博會,見證了城市足跡的同時也讓復合材料從中崛起。
鋼筋混凝土復合材料在1867年巴黎世博會中崛起
鋼筋混凝土最早的發明者和使用者是法國人莫尼埃。莫尼埃是法國一名普通的花匠,每天都要和花盆打交道。當時的花盆都由普通泥土和低級陶土燒制而成,不堅固,一碰就破,因此莫尼埃用細鋼筋編成花盆的形狀,然后在鋼筋里外兩面都糊上水泥砂漿,制成的花盆非常堅固耐用。1867年,莫尼埃申請了該項在混凝土中預埋鐵絲網以加強混凝土薄管的專利,并在1867年巴黎世博會上展出了鋼筋混凝土制作的小船和花盆。
經過世博會的傳播,各國的建筑商親眼目睹了鋼筋混凝土的優點,鋼筋混凝土這種復合材料立刻受到廣泛青睞,迅速走向了高樓大廈,成為世界上工程建筑中的主角之一。
紙塑復合材料將從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崛起
位于世博園區C片區的芬蘭館別號“冰壺”,白色外墻似由一塊塊冰搭建而成,而其真正的“身份”是一種新型紙塑復合材料:以標簽紙和塑料的邊角余料為主要原料,表面堅硬耐磨,水分含量低,自重輕,不褪色,移動或者拆卸也很方便,而且全部材料都可以被回收。這一環保新材料,通過芬蘭館首次向世界展示。相信不久的將來,這種紙塑復合材料將會從此崛起。
在世博會上有的科技元素并不是都非常顯眼,要公眾自己去探索發現。例如,瑞士館由大豆纖維作增強材料制成;世博會主題館房頂使用了高性能樹脂材料;埃及館使用的玻璃鋼防火材料建造而成等等。
世博會作為建筑歷史上不容忽視的一頁,對于近現代建筑學的發展起著深刻的影響和促進作用。世博會力求展示現階段世界科技文明領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建筑技術發展的切片,讓我們了解現有的成果;同時,在世博會上出現的新興材料和技術也為我們提供了未來建筑技術發展的新趨勢,預測了未來建筑發展的方向。因此,每一屆世博會都是最新科技的斗秀場,其中,最直觀的就是建筑材料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