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文化”、“燈文化”、“名人文化”成為海寧富有特色的“三大文化”。除了波瀾壯闊海寧潮和歷史悠久的“硤石燈彩”,王國維、徐志摩、穆旦、金庸等文化名人,為海寧營造了一個清正典雅的文化氛圍。
令人稱奇的是,近年來,智慧的海寧人又以獨特眼光和超人膽識讓皮革、家紡、經編三大產業迅速崛起。特別是經編產業經過10年發展,由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產業躍升為關系國家戰略發展的新興高科技產業。
10年,海寧見證了一個產業的崛起。
“情”定經編
馬橋鎮政府的負責人走訪了當地不少經編企業,并專門請教了國內經編行業的相關專家,猶如相親,對經編的過去、現在、未來考察了又考察,最終“情”定經編。
直至上世紀90年代末期,海寧的馬橋還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落后小鎮,全鎮人口不足3萬人。
1998年12月,馬橋工業(經編)園由當時的海寧市計經委批準建立。當時,“經編”兩字并未被馬橋人視為能夠改變命運的戰略機遇。當園區在當地報紙刊登招商廣告,提出要建設“中國經編之都”時,很多人對此表示懷疑,更沒有人想到園區能發展到今天這樣的水平。
當了10年海寧經編工業園區管委會主任的沈順年,對當年的情景還記憶猶新:馬橋鎮政府的負責人走訪了當地不少經編企業,并專門請教了國內經編行業的相關專家,猶如相親,對經編的過去、現在、未來考察了又考察,最終“情”定經編。
在當時的紡織行業中,經編是個冷門產業。20世紀80年代之前,經編產業主要集中在歐洲和美國等發達國家,此后,逐漸向歐洲經濟較落后的國家以及東南亞國家轉移;進入20世紀90年代,國際間的產業轉移開始加速,可以說是所有紡織品中最后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門類,發展空間相當可觀。
中國的經編產業真正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福建長樂的金峰鎮、浙江紹興的楊汛橋鎮的經編產業發展尤其迅速,只不過當時的經編企業生產的大多是中低檔服裝面料和蚊帳布等。到了上世紀90年代末,隨著國際經編業向發展中轉移以及經編技術的突飛猛進,市場嗅覺靈敏的海寧人開始購置國外先進設備,生產全新的經編產品,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市場業績。
10年前的海寧經編園區還是個鄉鎮工業園。1998年起步時,只是海寧市計委批準成立的馬橋工業園。2000年,經浙江省計劃與經濟委員會審批才正式成立,那時的名稱是“海寧中國經編針織科技工業園”,位于海寧市馬橋鎮。
園區的首期開發規模只有66700平方米的土地,5家入園企業的總投資不過3000多萬元。出乎意料的是,海寧馬橋這個當時經濟發展十分滯后的小鄉鎮僅用了10年時間,就成就了一段產業集群跨越式發展的傳奇。
自2000年創辦以來,馬橋經編的入園企業從5家增至360多家,從業員工從幾百人增長到3萬人,生產規模從不到1億元增至現在200多億元。10年間,海寧經編后來居上,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全力建設“中國經編之都”,成為全球最大的經編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并被授予“中國經編名鎮”、“浙江省特色工業園區”、“浙江小企業創業基地”等榮譽。
10年間,馬橋經編通過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和文化創新,為投資者打造了一個良好的創業環境,形成了強大的區位優勢,在中國經編產業奠定了領軍地位,并迅速從一個不知名的鄉鎮工業園發展成為國內經編行業唯一的省級開發區。
海寧經編園區始終站在行業發展的最前沿,不斷書寫著中國經編的新定義,“海寧經編”已經成為中國經編先進制造的代名詞。幾年來,園區企業每年的技改投入均在6億元左右,投資產出率達到95%以上,投資密度、投資強度均高于省內同行業及同類開發區。1998年~2009年,園區經編行業投入技術改造資金超過70億元,先后引進各類先進經編設備1500臺(套),擁有占全國四分之一的先進經編機及相關設備,被國外設備制造商贊譽為“目前世界上高檔次經編機最密集的地方”。到2010年,園區經濟總量已超過200億元,占到全國經編行業的20%左右,成為全球最大的經編生產加工基地。
一大批入園企業迅速成長,其中不乏行業龍頭企業。1998年到馬橋創業的海利得公司,現在已是全國最大的廣告燈箱布和滌綸工業絲生產企業,并在深交所掛牌上市,年產值超過10億元。而錦達股份、超達經編、華生經編、明士達經編、天宇基布、萬方經編等企業的年產值也在過去的10年間增長了10多倍。
與此同時,園區建立起技術服務平臺、公共服務平臺、社會服務平臺、文化服務平臺等國內一流的產業服務體系。如技術服務平臺分別由技術研發中心、網絡信息中心、教育培訓中心、產品檢測中心和電子商務中心等五大支柱組成,緊緊跟蹤世界最新尖端信息,幫助企業開發新產品增強技術創新能力。
其中,產品檢測中心是國內唯一的國家級經編產品檢測中心,與美國、日本、德國等34個國家與地區的44個實驗室實現了接軌,認證項目達到62類產品和366項方法標準。網絡信息中心建有“三中心四網站”并組建了“浙江網上技術市場經編專業市場”和“浙江海寧經編產業園區標準信息綜合服務平臺”。
10年間,馬橋經編通過實施“自主創新工程”和“區域品牌工程”,強化“經編立園、科技興園、人才強園”三大戰略,不斷搶占中國經編產業的生產高端、品牌高端、信息高端和創新高端,并創下了一系列的中國第一:
——產業規模全球第一;
——先進高速經編機擁有量全國第一;
——燈箱廣告布、土工布全國市場占有率全國第一;
——創建第一個國家級經編產品檢測中心;
——創建全國規模第一的經編產品數據庫;
——成為國內經編產業第一個省級開發區;
——第一次舉辦全國性經編服裝設計大賽;
——新產品開發數量在全國經編行業中排名第一;
——全員勞動生產率、每畝土地所創產值在在中國紡織產業集群中排名第一;
——制定柔性燈箱布領域的第一個標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