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開幕之際,上海長風化工廠迎來了她50周年誕辰。1960年4月30日,正是我國經濟面臨極度困難的時期,也是我國化學工業起步發展的時期,長風化工廠攜載著挑戰與機遇應運而生。
走過半個世紀,歷經了發展中坎坎坷坷的挑戰,頂住了市場風風雨雨的壓力,一代代長風人以努力打拼和發奮探索精神,把一個最初提煉煤焦油產品的回收處理站,培育成油漆涂料助劑生產領域處于“龍頭”地位的企業,并打造了深得用戶信賴的“暢飛”、“長風”著名品牌。
堅持不懈追求勇于拼搏奮進
上海長風化工廠是華誼集團上海涂料有限公司所屬的國有獨資企業,也是國內生產環烷酸、環烷酸鹽、異辛酸鹽和稀土催干劑最早、最大的廠家之一。企業的前身是上海市有機化學工業公司焦化產品回收處理站,主要以煤焦油為原料加工提煉苯、酚、吡啶類及200#焦油溶劑產品。上世紀六十年代,企業由回收處理站發展為加工廠,直至1972年才更名為上海長風化工廠。六十年代后期,企業在國內首創了年產100噸環烷酸鈷生產裝置,為涂料行業提供油漆催干劑。
50年來,長風人以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譜寫著推進企業發展和更多奉獻社會的篇章。1971年實行了對環烷酸和環烷酸鈷一系列的工藝改革,開創了環烷酸裝置的減壓蒸餾、環烷酸鈷的溶劑萃取法新工藝,不僅消除了苯中毒的危害,而且生產能力得以明顯擴大,并形成了環烷酸及環烷酸鈷兩大類產品。
發展的道路并非始終風平浪靜,企業也曾經新建了120噸/年雙氰胺法和500噸/年尿素法三聚氰胺生產裝置,但由于規模小、工藝落后、成本高等原因,于八十年代先后停產。遭遇發展的挫折,長風人并沒有氣餒,而是迎著挑戰艱難前行。
改革開放為長風廠帶來了發展的機遇,企業加大了與國內研究院所的合作,1978年開發成功國內首批PVC液體塑料穩定劑;1981年開發出稀土油漆催干劑;1989~1990年,T-17水性涂料增稠劑、P-19顏料分散劑、精制高純環烷酸等產品先后投入生產,一系列新產品的研發生產,為企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長風廠關注發展,追求發展。五十年來,形成了涉及涂料、油漆、油墨、塑料、橡膠、復合材料等領域的七大系列主導產品,企業擁有自主技術,已申請5項發明專利;部分產品性能達到國外同類產品的水平,精制高純環烷酸被評為國家級新產品;不飽和樹脂促進劑被評為上海市新產品;金屬羧酸鹽類產品被評為上海市高新技術產品;“暢飛”牌商標被評為上海市名牌。
直面困難挑戰加快調整發展
在市場經濟的大海上,小企業猶如一條小舢板,長風化工廠克服重重困難,頂住風浪前行。
曾經,企業由于技術人才外流,對企業造成競爭威脅;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使企業面臨嚴峻挑戰;地處上海中心城區,被市安監局監控重點單位,2010年上海舉辦世博會,企業又被劃入中環線和虹橋交通樞紐項目圈,面臨整體搬遷;2008年又遇全球金融危機,市場萎縮……
近幾年來,堅強的長風人“笑傲”風浪,堅持在調整中求發展,走出了調整、發展齊頭并進的四步好棋。
第一步:加強廠所合作,加強產品開發。與上海涂料研究所等合作,企業先后開發了環烷酸鈷、異辛酸鈷系列化的產品;開發了水性涂料增稠劑;在P-19水性分散劑的基礎上,又瞄準了綠色、環保、無味的分散劑新品,目前已進入中試,即將投放市場。
第二步:堅決服從大局,實現平穩搬遷。根據上海產業發展和舉辦世博會需要,長風廠義無反顧地將企業從市中心過渡性搬遷至上海化工區和閔行生產基地。停產搬遷,使300多名員工有近200名要從崗位上退出,即使是留在崗位上的員工,也要到地處30多公里外新的生產基地上班。面對不同部門和不同崗位職工的思想反映,領導班子深入開展談心家訪,充分發揚民主,廣泛收集和采納職工的意見,堅持有情操作,切實維護職工利益,確保了一方穩定平安。
第三步:對搬遷生產裝置進行全面改造,采用先進的技術、裝置和工藝,使產能成倍放大,安環措施更加完善,產品質量得到提高。搬遷項目做到了當年搬遷、當年投產、當年盈利,主打產品環烷酸鈷、異辛酸鈷銷售不降反增,2009年,人均產值將近200萬元,經濟效益達到了建廠以來的歷史最好水平。企業的整體搬遷,也為華誼集團中環線內企業全部搬遷畫上了一個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