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輝其人
雖然同為副總經理,但從中國第四大石油公司中化調至中國第三大石油公司中海油,李輝仍是上了一小級臺階。加之傅成玉將屆退休之齡,這一敏感時段的人事調動引發業界對于李輝接班的猜想。
李輝,47歲,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對外貿易專業畢業。他的職業生涯脈絡清晰,前十年的關鍵詞是“貿易”,后十年的關鍵詞是“石油”,盡管這兩者之間也有交集。
李輝1987年8月進入中國五金礦產進出口總公司(2004年更名為五礦集團),進口過廢船,也曾被派駐科威特、英國和巴西長期工作,歷任五礦集團五礦貿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南美五礦有限公司副總裁、總裁。1998年9月至2000年1月,李輝在北京經濟技術投資開發區總公司短暫掛職,任副總經理。
2000年1月,李輝正式調入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也就是現在的中國中化集團公司),先是擔任中化石油中心副主任、總公司總經理助理,2001年5月升為中化集團副總經理、黨組成員、石油中心主任兼中化國際石油公司總經理。中化國際石油公司是中化集團的全資子公司,囊括了原油和成品油的貿易分銷,加油站和倉儲設置的建設經營,以及煉化、運輸等環節。八年中,李輝實際上主持和領導了中化集團石油業務的進一步整合和一體化運作,在中化集團從一個貿易公司向國際能源公司的轉型中功不可沒。
2009年9月,李輝進一步晉升為中化集團公司副總裁、黨組成員,兼中化石油勘探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
在石油上游業務負責人的崗位上,李輝對海外并購顯示出極大的興趣和進取心。中化集團的外事活動,尤其是與國外石油公司代表會見,大多由李輝出馬。在今年3月美國休斯敦舉行的“劍橋能源周”上,李輝不僅率隊出席,還在會議間隙會見埃克森-美孚、康菲等石油巨頭和渣打等投行,了解全球石油上游資產并購形勢和潛在的機會。
李輝行事低調,言論很少見諸報章。惟一可查的,是他在去年12月“第七屆跨國公司國際年會”上的講話稿。從文稿看,他思路清晰、目標明確,稱中化應當關注的是拉丁美洲、亞太、非洲、中東、中亞這幾個區域,5億-30億美元資產規模的并購。
似乎為此做注腳,去年下半年,中化集團以8.75億美元收購了Emerald Energy,這家倫敦上市公司在敘利亞和哥倫比亞擁有上游資產。當時市場還風傳,中化集團對這家公司在敘利亞東Khurbet油田的合資伙伴、英國的Gulfsands石油公司也感興趣,出價約合6.5億美元。
今年5月,中化集團下屬的中化股份以30.7億美元的對價,從挪威國家石油公司手中購買了位于巴西海上Peregrino油田40%的權益。據接近交易的人士介紹,李輝直接參與了這項收購的前期工作。
一位接近李輝的中介人士說,石油僅是中化集團五大業務板塊之一,李輝的抱負在這里很難充分施展。而且,盡管今年步入58歲的劉德樹十分倚重李輝,但排在李輝前面的,還有“二把手”韓根生。韓根生在中化集團工作了20多年,1993年5月就出任副總裁,2001年起擔任中化歐洲集團公司董事、總經理,2004年3月復任中化集團副總裁。從務實的角度看,調至新舊班子年齡差更為明顯的中海油,對李輝而言意味著更大的機會。
“調動的意義,其實不完全在于‘升’,也在于自己的事業環境、工作情緒是否有所改善。”一位知情人士如此隱晦評價。
在中海油目前幾位60年左右出生的副總經理中,李輝的閃光點在于“貿易”,正如他在簡歷中寫的“在國際貿易領域具有豐富的經驗,對國際貿易和資本市場的運作和發展趨勢有較為深刻的理解”。考慮到他曾在三家央企供職,可能更容易丟掉歷史思想包袱,給中海油帶來新的發展思路和企業風格。
不過,要競爭“一把手”職位,李輝的軟肋也很明顯。他并非石油科班出生,對海洋石油行業更為陌生;此外,雖然中海油的規模和內部機制沒有中石油和中石化那樣龐雜,但也遠非一個“空降兵”短期內所能熟練把握;而且,從刻板層級觀念上看,中石油或中石化的副總去中海油做老總更符合常規,而第四大石油公司的副總去第三大石油公司做老總,則缺乏先例。在此背景之下,幾位接受本刊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都認為,李輝有機會,但不大可能“一步到位”,需要一段時間扶持和獲得內部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