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被禁的食品添加劑是什么
“我國在食品添加劑問題上,存在著盲目的拿來主義思想,正是由于缺乏對食品添加劑自主客觀的判斷,才造成了過氧化苯甲酰在中國多年的去留之爭。”李里特告訴本報記者,“我們很少主動的拿我國的飲食結構和我們的產品去對很多食品添加劑技術進行甄別,通常都是照搬外國的標準,不管人家是否一直允許用、允許用多少,我們就直接拿來,自己沒有判斷和評價。”
李里特舉例說,歐洲人喜歡吃生肉,所以烤牛排都不會很熟,歐洲的商家就會迎合這種消費觀念,在肉里加入亞硝酸鹽類的增色劑,讓肉看起來紅一些,但是中國人的飲食傳統里并沒有對生肉的偏好,甚至討厭吃帶血色的肉,但是中國的生產者卻盲目地追隨了西方在肉類加工中使用亞硝酸鹽類增色劑的做法。我國現行的面制品加工、肉制品的加工方法都是照搬外國。“這就是邯鄲學步!”李里特說。
過氧化苯甲酰誕生于歐洲,這種氧化劑最初被用來改良面粉的加工性,增加其彈性,歐洲人認為西式白面包做得越松軟越好,但是我國居民消費的饅頭,并不需要發得很松軟,有嚼勁的比較好。
“反式脂肪酸在我國的大量使用,也是非常盲目的。”李里特介紹說,反式脂肪酸即氫化油,誕生于一戰期間的美國,由于戰爭期間豬肉供應不足,美國發明了這樣一種混合油來代替豬油,用于西式的面包加工。當時,這項發明被視為一種進步,因為氫化油用價格低的植物油代替了動物油,而且植物油里不含膽固醇。
后來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反式脂肪酸對人體危害比它帶來的好處要大,所以西方馬上就禁止了,很多生產廠家便把這些產品移到中國。
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近年開始流行吃西式糕點,外國企業為了擴張業務,在中國開辦各種西點培訓班,免費培訓各類西點人才。“比如在北京,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里西式糕點的制作是主要學習內容。”李里特告訴記者。
“反式脂肪酸的危害在學者當中已經形成共識,經營企業的人也知道,”李里特說,“國內新建了很多制造氫化油的工廠,20世紀70年代以前是沒有這些東西的,現在反式脂肪酸在很多國家都被禁用了,我國現在才剛剛興起。”李里特建議,媒體應該加大對反式脂肪酸危害的宣傳力度,呼吁有關部門制定法律法規禁止反式脂肪酸的使用。“其實大家一直存在一種誤會,覺得豬油不好,實際豬油是最好的糕點用油,豬油的膽固醇比奶油少的多。”
李里特還舉了個例子,屬于氧化劑的溴酸鉀的中國經歷也耐人尋味。1914年溴酸鉀開始被用作添加劑改善面包品質,用了80多年,一直被公認為是最好的面粉添加劑,1988年,日本有研究室發現,溴酸鉀有問題,緊接著世界其他國家的研究室也發現有問題,各個國家開始禁用時,我國才剛批準溴酸鉀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