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脈”吳江紡織化纖業
2010-9-29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關鍵詞:紡織 化纖 吳江
“原料結構以滌綸長絲為主、織造機械以噴水織機為主、紡織品以薄型中低檔織物為主、產業空間布局以盛澤鎮為主、投資主體以民營企業為主”,這是中國化纖協會深入吳江調研后,對吳江紡織化纖業的精辟總結。
這些方面,既描繪出吳江紡織化纖業擁有的特色與競爭優勢,又決定了當地產業存在的弊端。在諸多因素限制下,吳江如何發揮優勢、調整不足、實現產業升級?以第十六屆中國國際化纖會議為契機召開的吳江紡織化纖業高層研討會就此展開。
數字背后的產業矛盾
中國化纖協會名譽會長鄭植藝用兩句話定位吳江化纖產業:“以特色市場為龍頭、為導向的產業鏈協同發展的典范,中國化纖產業中靠自主創新走出規模化、差異化道路的典范!
以數據為證,2009年,吳江紡織化纖業實現產值850億元,生產各類化纖絲168.19萬噸、亞麻紡紗7000噸、絲織品110.57億米以上、印染布30.86億米以上、針織毛衫2.24億件、服裝3.69億件。同時,產品差別化率、設備先進水平全國領先。而位于吳江盛澤鎮的中國東方絲綢交易市場,已發展成為我國最大的化纖輕紡原料和紡織品的集散中心、信息發布中心和價格形成中心之一,2009年交易額達到600億元。
然而,就是在這些驕人的成績背后,也隱藏著產業結構的深層次矛盾。經初步測算,吳江服裝生產能力僅能消化當地織造面料產量的很少一部分(約占10%~20%),且自主品牌缺失;30多億米的印染能力,難以與110多億米的織造能力配套;作為國內最大的聚酯滌綸生產基地之一,當地卻沒有大宗原料PTA的生產企業。
與會專家還指出,紡織原料中滌綸長絲和絲綢占主導地位,其它品種很少或缺乏,使得產品結構相對單一。如當地某家企業年產紗線1萬多噸,產品包括粘膠、竹纖維、天絲纖維等紗線,原料都來自外地。面料所需的其他原料如錦綸、棉花等,也需要從其他產地輸入。
要完善產業鏈,就要發展印染、原料等薄弱環節;要豐富產品結構,就需要新增生產能力!翱蓡栴}在于,資源、環境的約束在吳江體現得尤為明顯”,吳江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秦云芳、吳江絲綢協會會長蔡學雄對于如何處理相關矛盾深感迷惘。
吳江紡織化纖企業主要集中在盛澤及其周邊地區。目前,在盛澤及周邊地區方圓15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積聚了4000多家生產企業和8000多家貿易企業,密度非常高,幾乎已經沒有發展空間。同時,環太湖地區嚴厲的環保措施,對化工、染整等企業發展限制性很強。
充分發揮吳江特色
如何在逆境中突圍?這是吳江各界人士迫切需要的答案。
“吳江紡織化纖業發展要在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的基礎上,與長三角發展規劃相一致,與中國化纖工業的發展規劃相一致。”鄭植藝給出了總的方針。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海艦直言不諱:“吳江化纖紡織業是成就很大,問題很多,任務很重,前景很好!彼J為,吳江尤其是盛澤龐大的企業數量形成了產業集群,但集聚效應還可以體現得更加充分。吳江要從原料供應商向終端環節發展,打造自己的品牌,同時重視合作研發,掌握“微笑曲線”的兩端。
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朱美芳同樣認為,吳江“要從生產基地向研發、生產一體化基地發展!彼M數仄髽I加強產學研合作,在已經建立良好合作關系的基礎上,加大合作領域和力度。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