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中央社”報道,“生產力中心”顧問何毅夫表示,依據目前國際實驗室測試結果,碳纖維電動車時速可達350公里,與高速鐵路速度差不多,可見碳纖維電動汽車未來發展潛力驚人。
為推動電動汽車輕量化,臺塑集團與裕隆電動車研發廠華創車電合作進行“電動車輕量化技術合作開發”結盟,“經濟部”認為,由于臺塑擁有門檻極高的碳纖維材料技術,如果能夠與開創自主電動車品牌的華創車電結盟,可以搶占全球電動車市場先機。
“經濟部”表示,受到石油逐漸枯竭等因素影響,全球都積極打造節能電動車,借此取代現在傳統車輛;但電動車的電池重量高達350公斤,為減少電動車行駛間負荷程度,全球各大車廠現在都正設法以碳纖維材質來打造車體結構。
其中包括德國汽車寶馬(BMW)與德國碳纖維大廠SGL集團合資1億美元,在美國華盛頓州興建碳纖維廠以打造碳纖維電動車,他們并且宣稱將在2013年上市全球首度量產碳纖維車殼的汽車。
同時,德國Mercedes-Benz也與日本東麗公司(TORAY)合作,日本Toyota(LEXUS)與日本帝人公司(TOHO)也積極展開合作。
“經濟部”表示,2013年后全球各車廠將陸續推出碳纖維量產電動汽車,臺灣因此積極促成“碳纖維復合材料研發聯盟”成立,未來考慮以業界科專計劃補助,但這部分仍需要“審議委員會”通過。
臺塑是目前臺灣唯一具有碳纖維技術的生產廠商,事實上,全球碳纖維每年產量也只有4萬公噸,其中7成產量在日本,臺塑公司表示,臺塑已經投資新臺幣40億元擴增兩條生產線,其中一條已經上線,另外一條明年底也可完工,臺塑產能可望因此增加至8750噸。
此外,華創也將成立獨立的材料部門,與碳纖維復材料等各產業部門合作,積極生產輕量化的碳纖維汽車。
“經濟部”指出,碳纖維復合材料研發聯盟成員有9家,包括臺塑公司、華創車電、和成欣業、福懋興業、明安國際、上緯企業、“中科院”航研所、車輛研究測試中心以及交通大學,主要是以納智捷電動車為應用目標,開發車體結構足以支應量產所需的碳纖維復合材料技術,希望2年內能夠開發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