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化”明確發展方向
后危機時代的“十二五”是中國化纖工業發展的重要轉型期,也是21世紀前半葉的關鍵時期。中國化纖協會起草的《中國化纖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圍繞市場、結構、流通、可持續發展等方面提出了較全面、有可操作性的約束性和指導性的目標任務,設定中國化纖工業差別化發展的主要任務為以下四個方面:高性能差別化、超細旦化、功能化、復合化。
一是高性能差別化,開發“五仿”纖維(超仿棉,超仿毛、絲,超仿麻,仿真皮),達到超性能、超仿真目標。在已有差別化纖維品種研發的基礎上,重點開發新型差別化纖維。主要品種包括新一代陽離子高收縮、多類異型、雙組分低熔點纖維,復合超細纖維,微細旦纖維,新一代海島短纖及制品,高吸水、高吸濕透濕纖維,抗起毛起球、多功能混纖,高強高濕模量粘膠纖維,雙組分三維卷曲、自伸長纖維、四異纖維(異纖度、異截面、異材質、異收縮),新一代有色纖維,熒光增白纖維,水泥增強用高性能耐候聚丙烯纖維,土木工程用耐候聚酯纖維,仿羽絨和超羽絨纖維,仿羊絨羊毛和超羊絨羊毛纖維,細旦聚丙烯可染纖維,細旦錦綸纖維等。
二是超細旦化。纖維的細旦化、超細旦化仍是合成纖維、纖維素纖維實現纖維材料高檔次的有效途徑和攻關方向。實現纖維材料高次結構精密化、均勻化,解決細旦纖維結構和表面性能的一些問題。細旦化學纖維單絲纖度細,彎曲模量小,纖維柔性,其織物表觀細潔精致,手感柔軟細膩滑糯且懸垂性極好、覆蓋性好、服用性好、去污性好、光學性好、吸濕排汗性能和防雨防水性能好等。
三是功能化。功能性纖維主要包括:高阻燃、抗熔滴、高導濕、抗靜電、導電、抗菌防臭、防輻射等幾種功能復合的纖維,與其他纖維具有兼容性的新觸感多功能滌綸、錦綸、腈綸,各類醫療用纖維,建筑用增強纖維,高強高模低縮纖維,以及具有可循環再生功能的抗菌纖維,聚酰胺、聚酯、聚烯烴纖維等。
四是復合化,重點攻關方向是實現復合化,研究解決纖維結構、纖維表面改性問題,通過不同纖維的交織、混紡,使得各種纖維性能取長補短等。
勵精圖治提高差別化水平
鄭植藝表示,預計到2015 年,我國化纖工業的差別化率將達到60% 以上,差別化纖維總量將超過2340萬噸。其中滌綸長絲差別化產量將達到14 萬噸,差別化率為67%;滌綸短纖差別化產量將達到600萬噸,差別化率為60% ;粘膠長絲差別化產量將達到2萬噸,差別化率為8% ;粘膠短纖差別化產量將達到75萬噸,差別化率為25%;錦綸民用絲差別化產量將達到180萬噸,差別化率為60%;差別化產量達到15 萬噸,差別化率為25%。全行業實現差別化產品產值占全行業總產值的50% ,利潤占60%。
鄭植藝進一步分析說,由于中國消費市場有著不同層次的需求,因此產生了一批以“專、小、精、特”(專–專業化、小–靈活性、精–高檔次精品、特–特色產品)產品為特色的中小型企業,現已形成了以欣欣化纖、金輝化纖、方圓化纖、海天輕紡、江陰和時利、霞客環保、廣東彩艷、宜賓絲麗雅等為代表的20多家優勢企業,重點生產不同層次市場所需的高附加值、多樣化的產品。這些企業雖然產量相對較小,但創造的附加值較高,色彩鮮明,是紡織服裝和裝飾領域的主要原料生產基地。鄭植藝介紹,我國化纖工業爭取在“十二五”期間將“專、小、精、特”企業發展到60家以上,產值占化纖總產值的 30%以上,利潤占行業總利潤40%以上。
鄭植藝指出:新的時期,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正在引發社會生產方式的深刻變革。信息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不斷推動生產方式發生變化,柔性制造、網絡制造、綠色制造、智能制造、全球制造日益成為生產方式變革的方向。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知識服務、智能服務的快速發展為個性化制造和服務創新提供了有力工具和環境,個性化制造和規模化協同創新有機結合將成為重要的生產方式。
個性化制造更能體現出文化、品牌、色彩的藝術性,是科技與品質協同發展的重要標志。個性化制造的興起和發展,為化纖市場提供了無限的想象空間和實實在在的市場需求。
差別化發展是行業高附加值的體現,是行業市場高端競爭力的核心力量,也是絕大多數企業應該選擇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