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許坤元、副秘書長楊峻,中國棉花協會常務副會長高芳,中國化纖工業協會秘書長鄭俊林,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名譽副會長朱蘭芬,國家發改委產業研究所副研究員付保宗,美國國際棉花協會中國總監毛凱琳,以及來自國內外相關企業、科研院所、咨詢機構的100多名代表出席了論壇。
據統計,2010年國內紡織工業纖維加工總量達到4130萬噸,其中化纖加工量2887萬噸、棉花1144萬噸、羊毛40萬噸、麻50萬噸、絲10萬噸。許坤元分析指出,“十二五”期間,隨著原料結構、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我國紡織工業將實現穩定較快發展,預計2015年纖維加工總量將達到5150萬噸~5500萬噸,其中化纖加工量3900萬噸~4250萬噸,棉花加工量1150萬噸,毛、麻、絲加工總量約100萬噸。“隨著化纖在紡織原料結構中的比例進一步提高,加快功能性、差別化纖維及生物質纖維的研發應用,建立紡織再生纖維循環利用體系成為緊迫的課題。同時,要提高天然纖維產品的附加值,加強棉、麻等天然纖維良種培育及推廣,有條件的企業可以在海外投資建設紡織原料基地。”許坤元說。
高芳對國內棉花供求形勢進行了分析。根據預測,2010~2011棉花年度國內棉花產量約665萬噸,國棉拋儲100萬噸,預計進口300萬噸,合計資源總量約1065萬噸;而消費預計將達到1060萬噸,供需處于緊張的平衡狀態。高芳認為,近期棉價走低是自去年高位運行以來的理性回歸,但棉價的劇烈波動,必然對下游紡織行業造成嚴重影響。共同維護棉價平穩、實現新舊棉花年度的平穩對接,有賴于各方共同努力。
毛凱琳向與會人士介紹了美國及全球棉花市場的生產、消費情況。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棉花存儲量處于近年來最低水平,美國棉花產量也不容樂觀。但是,全球棉花消費量還在繼續上升,世界尤其是中國消費者對棉制品非常青睞。供需之間的矛盾,將使棉花低價時代一去不復返。她指出,世界紡織供應鏈正在發生變化,比如美國市場上“中國制造”的標簽逐漸減少,來自孟加拉、泰國、越南等國家的產品逐漸增多,而中國的內需市場正在強勁增長。
論壇上,化纖、棉紡等行業協會的負責人,以及吉林化纖、浙江富麗達、歐瑞康集團等企業代表就相關行業及細分產品的情況進行了交流。
據介紹,舉辦中國紡織原料市場論壇的主要目的,是在世界及中國紡織原料格局加快發生變化的時期,站在全球資源配置的角度,為行業各方提供探討、交流與合作的平臺;引導企業根據形勢變化找準定位,合理制定發展規劃,并通過長期格局變化理解短期原料市場行情的波動。同時,論壇通過加強產業鏈的橫向協作,致力于探尋一種新型合作模式,以期為業界提供借鑒。該論壇從今年開始將每年舉辦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