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纖維抵抗對棉依賴
高棉價時代加之棉花等原料價格大幅波動,紡織企業的出路何在?業內人士認為,紡織企業應采取減少庫存,提高產品質量,特別是大量應用新型纖維等措施應對原料價格的波動。
大力研發并應用新型纖維是抵抗對棉依賴的首選措施。棉花價格的巨幅波動,給中小型棉紡織企業帶來了致命打擊,但對使用新型纖維的紡織企業影響很小。據相關報道,德州華源紡織有限公司是一家新興的現代化紡織公司,現有環錠紡6萬枚,緊密紡6萬枚,日本村田產渦流紡16臺。他們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成功開發了莫代爾、天絲、竹纖維、吸濕排汗纖維、牛奶纖維、賓霸纖維、發熱纖維、尼龍纖維、大豆纖維及羊絨等功能性新型紗線,同時,有機棉系列紗線已通過國際認證,產品銷往國內各地,并出口韓國、日本、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棉價的波動對該企業幾乎沒有影響,生產經營正常,開工率100%。
近幾年,在整個行業不景氣的大背景下,山東陵縣恒豐、盛澤、寶鼎、富華等一批紡織企業,異軍突起,大力發展新型纖維,探索出了一條紡織企業不用棉花的新路子。在近幾個月棉紡織行業異常困難的情況下,新型纖維企業效益卻穩中有升,保持了平穩發展勢頭。據統計,目前陵縣已經擁有規模以上新型纖維紡織企業30余家,生產能力120萬錠,產能占全國同行業的30%,新型纖維紡織品種達到了30多個系列500多個品種,涵蓋了市場上90%以上的品種。靠著多品種、差異化、新型化的產品結構,陵縣新型纖維紡織企業得以在今年的紡織業困局中獨善其身。
陵縣恒豐紡織品公司是一家擁有15萬紗錠的大型棉紡企業,以生產莫代爾、天竹、荷蘭粘膠、蘭精粘膠等各種新型纖維的純紡及混紡特種紗線為主。該公司副總經理賈國強介紹說,恒豐公司主要使用新型纖維,用棉量很小,不到20%。近期棉價下跌,市場對新型纖維產品的需求量并沒有隨之減少,棉價波動對企業影響很小,目前企業一直滿負荷生產,庫存只有500噸,相當于企業10多天的產量,不存在產品積壓難銷問題。
與此同時,壓縮庫存,減少資金占用和苦練內功,提高產品質量都十分有效。山東夏津縣是全國優質棉生產基地,常年植棉面積60萬畝左右。近年來,當地政府大力發展紡織產業,全縣棉紡企業達到140家,紡紗規模220萬錠,成為“中國紡織名城”。夏津縣以中小型紡織企業為主,在這波棉價大起大落中,當地紡企成為“重災區”。近幾個月來,各企業想盡各種辦法促銷,但還是銷不動,棉紗庫存普遍達到一個半到兩個月左右(正常庫存為15~20天),庫存壓力增大,占壓了大量資金,周轉非常困難,無錢購進原料,不少企業無奈地選擇了停產停工。
近期棉價大幅波動,企業只能接一些小訂單。隨著大訂單的減少,企業庫存量逐漸增加,資金周轉困難。當地多為3萬錠以下的小型紡紗企業,產品檔次低,資金鏈短,庫存壓力更大,這也是當地停產企業多的主要原因。
德棉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紡紗、染紗、織造、制品加工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棉紡織企業,擁有環錠紡23萬枚、氣流紡3000頭,整體設備達到國內同行業領先水平,產品80%以上出口世界各地。德棉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原料公司經理李傳波在分析目前紡織企業處境艱難的原因時認為,去年下半年以來,國內棉價大幅走高,工資水平上升等導致綜合生產成本增加,推高了棉紡織品的價格,很多國外訂單逐漸開始向東南亞國家轉移。
李傳波認為,紡織企業目前的陣痛對整個行業來說可能是件好事,它逼著企業提高產品檔次,淘汰落后產能。今后,隨著國內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再走低成本擴張的路子可能行不通了。目前紡織企業除了要減少庫存外,還要在產品的質量和樣式上下功夫,練好內功,提高產品質量,把產品做精、做細。應該提高研發能力,不斷推出新產品,豐富產品的樣式,適應市場的需求,把棉價波動所造成的影響降到最小程度。
數量眾多的中小棉紡企業,產品檔次低、產品結構雷同,生產的都是技術含量較低的大路貨,根本談不上市場競爭力,一遇到風吹草動,就會敗下陣來。近年來,棉價的起伏波動幾乎已經成為常態,只有少用棉花、減輕對棉花的依賴,企業經營才能少受棉價波動的影響,而新型纖維產品的高附加值,又增強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有些企業的經營者已經認識到,今后幾年國內棉花生產潛力有限,供需缺口將長期存在。紡織行業必須進行結構調整,使產品由低檔次、粗放型向高檔、精細化轉化,積極研發高附加值非棉纖維,降低用棉比,減少對棉花的依賴。
從行業近幾年實際發展情況可以看出,滌綸短纖維、粘膠短纖維行業技術進步明顯,突出表現在產品質量明顯提升,差別化、功能性品種增多,許多品種已經不僅僅是替代棉花,而是能夠更好地滿足下游產業的多樣化市場需求,為促進產業升級發揮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