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滌綸短纖、粘膠短纖與棉花存在明顯的替代關系,三者價格的聯動走勢自然天成。也就是說,棉花價格的上升會直接帶動粘膠短纖、滌綸短纖的上升,反之亦然。對于這種價格相互糾結、剪不斷理還亂的現象,業界有個形象的比喻——化纖原料的“棉花結”。
縱觀近幾年滌綸短纖、粘膠短纖的市場走勢,均呈現隨棉花漲跌而有規律的變化,特別是自去年以來,棉花價格大起大落致使化纖品種無一幸免。這些化纖品種何時才能擺脫棉花的影響和束縛,自己決定命運?難道在它們身上真的有永遠掙不脫的“棉花結”嗎?
差價由市場約定俗成
據記者了解,這種現象主要是由于棉花價格的上漲造成下游紡紗織造企業生產成本的上升,企業便轉向更多地采用具有一定價格優勢且性能相近的化纖短纖作為替代,主要是滌綸短纖、粘膠短纖,從而帶動短纖市場需求的增長,繼而拉動短纖價格上升,使短纖價格與棉花價格始終保持著一定差價。
目前,差價潛伏危機與兩者價格走勢相伴相隨。棉花與短纖之間總是會存在一定差價,這種差價的合理性由市場約定俗成。據記者了解,站在不同的角度,對差價合理性的評判也不同,其標準是看當前差價是否有利于提高棉花或者短纖的消費和需求。
近年來,棉花市場受國家政策和資本市場的影響越來越大。如何準確判斷市場變化?首先要緊跟國家政策。棉花市場兩次大起大落都和市場調控有關。去年棉花價格高位運行,大量游資進入籽棉收購領域,籽棉收購市場出現混亂。為了引導籽棉收購,維護市場秩序,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棉花市場管理、強化棉花質量監督、加強信息引導等,促使價格在去年11月中旬下行。之后,棉價大幅下跌是由于國內外通脹壓力增大,CPI指數不斷升高,國家進一步加大調控力度,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和加息,社會存量資金不斷被壓縮,紡織企業資金緊張,紡織企業成本競爭力下降,倒逼棉價下跌。
準確判斷市場變化,還要把握市場運行規律。棉花是商品化程度最高的農產品,其價格走勢受資本市場影響比較大,想準確把握市場運行態勢確實不易,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可以通過棉花供需的基本面分析,國家政策導向,國際、國內市場環境等利多利空因素進行綜合分析把握,盡可能地貼近市場這只無形之手的運行軌跡,為經營活動做出正確的判斷。
棉花與滌綸短纖、粘膠短纖之間彼此依存,相互替代。根據五年來的行情走勢可以看出,粘膠短纖與棉花的價差在3000~4000元之間比較合理。棉價高企會帶動粘膠短纖的市場需求。但是,粘膠短纖與棉花的價差也并非總是保持在3000~4000元。
2010年5月~12月,因市場需求疲軟,加之供應寬裕,粘膠短纖的價格一直與棉花價格保持一致,即使在快速上漲的11月中旬,粘膠短纖也是循規蹈矩地跟隨棉花的腳步,兩者差價幾乎為零。
作為棉花的替代品,粘膠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它是以棉花或其他天然纖維為原料而生產的纖維素纖維,以其良好的吸濕透氣、抗靜電、染色性、懸垂性及舒適性,在紡紗領域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不斷改革生產工藝和設備,進一步改善纖維的性能,粘膠短纖逐步解決生產環境保護的問題。可是,在性能提升的基礎上,粘膠短纖卻面臨著原料缺乏和產品過剩的現實問題。
據中國化纖工業協會粘膠委員會統計的數據顯示,去年粘膠整體呈現出一種持續上漲的態勢,產品供需基本平衡,產銷量也有較大增長,庫存較小,經濟運行基本正常。其中1~10月,粘膠纖維的產量較去年同期增長4.24%,增長幅度收窄;粘膠纖維生產企業開工率約為90%,全年漿粕產量約130萬噸,粘膠纖維產量約190萬噸。不過,在價格的持續上漲下,粘膠短纖的利潤并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提高,其中粘膠自年初至今的毛利率在6%~8%之間。
2010年粘膠短纖為什么會暴漲?棉花的減產也拖累了棉短絨的產量,約30%的減產直接讓棉短絨的價格升至歷史新高,而成本的提升加上減產的痛苦,棉漿粕不僅承受著高價,也帶來了低開工率的慘淡結果。而粘膠短纖則帶著高棉價的光環降落,同時陪伴著的還有原料短缺以及成本高漲,這些都形成了粘膠短纖短期內大幅上漲的主要原因。
雖然粘膠短纖有充分的上漲理由,可是下游的市場卻難以承受。面對著補庫需求的漸進尾聲,同時下游企業的利潤也在大幅降低,需求疲軟也讓市場并不熱衷于化纖原料的采購。此外,原料價格的暴漲暴跌讓下游企業更加謹慎,人民幣升值、通貨膨脹更加深了出口的困難。總之,在棉價大幅波動及其他因素的影響下,今年粘膠短纖市場需求不容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