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產現場所有的外露部分,從生產用具到輸酒管道,從發酵設備到存儲容器,記者沒有見到任何塑料材質的生產用具或設備。據記者的現場調查,即便是在需要頻頻更換輸入和輸出管線的過濾機房,采用的轉接管也都是不銹鋼軟管。
但是根據媒體的送檢和質檢部門公布的檢測結果,酒里存在塑化劑也是不爭的事實,這一問題讓質檢部門和企業在查找原因的過程中也十分困惑。
湖南酒鬼酒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夏心國:我們從工藝上,從釀酒,就是曲酒釀造,從儲存,從勾兌到轉運到包裝,每個環節我們都進行過風險排查。我們在我們的基酒方面,在儲存方面,都沒有發現我們這個酒含有塑化劑。但是一進入包裝線以后,我們抽查的時候,就發現到,它那個塑化劑,在酒里頭的殘留量時高時低,有時候有,有時候又沒有,所以我們就比較困惑。
事實上,感到困惑的不僅僅是酒鬼酒公司一家白酒企業。今年七月,中國白酒協會一份關于檢測白酒中塑化劑有關情況的匯報材料中就提到:使用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對塑化劑DBP標樣進行跟蹤測定時發現:塑化劑DBP的最初出峰面積是965251單位,31小時后達到最高值1972864單位,兩者數據相差104%。而38小時后,跟蹤數值又回落到1470571單位,但還是高于初始數據52%,遠高于國標規定相關檢測方法誤差小于15%的范圍。也就是說,在采用同樣檢測方法的情況下,白酒中塑化劑DBP的檢測誤差很大,這和企業排查時遇到的情況不謀而合。
基酒沒發現問題,窖藏后的原料酒也沒問題,可是原料酒一通過包裝線罐裝后,就或多或少能檢出塑化劑,因此,企業將懷疑的目光鎖定在了包裝線上使用的塑料瓶塞和自動包裝線裝置里面采用的塑膠導管上。
湖南酒鬼酒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夏心國:我們猜想就是說,第一可能是我們那個(塑料)酒瓶塞,二就是說可能在包裝線上,自動包裝線上,有一些小的塑膠管。
酒鬼酒公司出示的這份瓶塞檢驗報告單顯示,企業使用的瓶塞根據相關標準檢測為合格產品。但是,由于塑化劑較容易在酒精中溶出,目前的國家標準也沒有專門針對和白酒生產環節有關的塑料產品制定塑化劑的含量標準。因此相關塑料產品也就沒有專門針對塑化劑進行過檢測。就在節目即將播出前,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一個最新消息,通過進一步的排查,公司發現去年新車間機器檢修時臨時使用的老包裝車間里,有一段十米長左右的塑料輸酒管和酒泵相連。這也可能是成品酒中塑化劑的來源。
湖南酒鬼酒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夏心國:所以呢我們這么想,就是采取一個笨的辦法,我們將眼看到的,是塑料的東西,我們都將它換成不銹鋼的。我們會邀請湘西自治州質監局駐我們酒廠,全程跟蹤我們改進的進度,跟改進的地方。
主持人:質監部門的風險監測顯示,包括酒鬼酒在內的我國部分白酒產品中均被檢出含有塑化劑,并初步確認這些塑化劑來源于生產、儲運過程中的遷移或者環境影響。而酒鬼酒公司也已經鎖定了可能肇事的三大元兇,一個是自動包裝線上的小塑料管,另一個是塑料瓶塞,還有一個就是去年包裝車間整修時,臨時使用過的一段長達10米的塑料輸酒管。該公司表示將盡快采取措施,改進包裝、杜絕可能產生的塑化劑隱患。那么,接下來備受消費者關注的問題是,我們到底應該怎么科學認識塑化劑的危害,這些含有微量塑化劑的白酒還能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