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湖北省一批科研院所改制為企業,成為科技體制改革的尖兵。今起,“喜迎黨的十八大百企跨越進行時”推出《探路先鋒》專輯,探尋他們的發展軌跡。
膠粘劑產品,廣泛運用于汽車、新能源、電子電器等工業制造領域,被稱為“工業味精”。
這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細分行業,其高端市場,幾乎被跨國公司壟斷;低端市場,3000多家國內企業拼命搏殺。
在這片公認的“紅海”中,總部位于襄陽的回天膠業公司奮力突圍,一躍為國內膠粘劑企業的龍頭,將國內競爭對手遠遠甩在身后,還從國外企業中搶回3%的市場份額。
轉變觀念:營銷作先鋒
回天膠業的前身是襄樊市膠粘技術研究所,成立于1970年代,專門為東風汽車配套生產汽車用膠粘劑。1997年,膠粘所營業收入400多萬元,與當地20多家地方國有研究所一樣,靠事業費維持生存。面臨半死不活的窘境,所長章鋒等人在這一年發起改制,出資購買國有資產,將科研所變為股份有限公司。在全省國有科研院所中,襄樊市膠粘技術研究所首開先河,成為第一個轉制的民營股份公司。
改制剛完成時,回天膠業面臨一個大難題:要搶占市場,但沒有營銷團隊。
公司董事、副總經理吳正明回憶,在國有科研院所中,科技人員被奉為一等人,管理人員稱為二等人,最差就是營銷人員。既搞不來科研又搞不好管理的人,才去搞營銷。改制之初,公司108人中科研人員占30%以上,是公司骨干。營銷人員不到10人,力量非常薄弱。
市場是公司的生命線。公司試圖將部分科研人員轉行干推銷,效果不佳。吳正明說,“科研人員一般性格內向,我曾帶著幾名技術人員去拜訪客戶,還未開口,他們就臉紅。科技人員由于性格使然,絕大部分不適合做營銷”。
改制之后,公司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大量招聘營銷人員。從1997年至2001年,回天膠業連年招募員工,將其中的精英充實到市場一線。2001年,公司一次招聘了7名營銷人員,其中4人分配到新組建的汽車主機廠營銷部。鄒永亮是其中一員,他說,他們4人都不是技術科班出身,開始出去推銷產品,只能死記硬背一些性能、參數等,但具有較強的公關能力。“做營銷的,只要克服了技術短板,就能很快打開市場。”該部門第一年銷售額僅為40萬元,第二年就達到400萬元,2005年突破2000萬元,去年,銷售額突破7000萬元。
目前,公司700余名員工中,營銷人員超200人;現任高管中,來自營銷崗位的占比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