貽貝(海虹)和藤壺等貝類能夠分泌出粘性很高的蛋白,借助這種物質它們能夠牢牢地附著在巖石或船體上,任憑風吹浪打都不會脫落。受到這種天然“膠水”的啟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一組科學家日前開發出一種能夠修復船只、幫助術后傷口愈合的新型粘合劑。
這種粘合劑的神奇之處在于,即便在水下使用,效果也絲毫不會受到影響。據稱是目前能夠在水下使用的、粘合強度最好的粘合劑。相關論文發表在9月21日出版的《自然·納米技術》雜志上。
為了制造這種新型防水粘合劑,研究人員培養出了一種細菌,能夠將貽貝分泌出的蛋白質膠水與其自身生物膜分泌出的蛋白結合在一起。這種混合蛋白具有比貝類分泌的天然蛋白膠水更好的粘性。
貽貝所分泌的這種能夠幫助其在水下附著在物體表面的物質,由多種蛋白質組成。此前也有科學家嘗試用大腸桿菌生產單獨的貝類的足蛋白,但是與天然粘合劑相比這種物質成分較為單一,效果也不盡如人意。
在新的研究中,麻省理工學院的團隊希望工程細菌能夠一次生產兩個不同的足蛋白,再加上細菌自身生產出的一種纖維蛋白。這種纖維蛋白能夠將其他蛋白聚合在一起,并組裝成更大更復雜的網格結構。據物理學家組織網9月22日(北京時間)報道,通過用細菌對這些蛋白質進行純化,研究人員將它們培育成了一種致密的纖維網。最終得到的材料具有規則、柔軟的結構,能夠緊密附著在干燥或潮濕的表面。研究人員用原子力顯微鏡對這種粘合劑進行了測試。結果發現,這種粘合劑能夠將二氧化硅、黃金和聚苯乙烯三種不同的材料牢固地結合在一起。研究人員稱,這種粘合劑的粘合強度要好于天然的貽貝膠粘劑,是目前能夠在水下直接使用的強度最好的粘合劑。
新研究開創了一種用細菌制造生物合成材料的全新方式。負責此項研究的麻省理工學院生物工程和電子工程學副教授蒂莫西·盧說:“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建立一個平臺,能夠讓我們將多種物質不同的功能結合起來,看看它們能否為我們帶來性能更好的材料。”
使用這種技術,目前每次只能生產出少量的粘合劑,因此,該研究小組正在努力改進工藝以提高產量。下一步,它們將加入一些其他貝類的足蛋白,以進一步增強粘接強度和材料的堅固性。
此外,該小組還計劃用細菌制造一種“活膠水”。這些細菌能夠自己發現物體表面的損傷并通過分泌粘合劑的方式將其修復。
- 東華大學王宏志教授團隊:基于穩定水凝膠電解質的柔性且可水下使用的鋅離子電池 20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