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寧波材料所親油疏水溢油應急材料實現產業化
2016-05-05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中科院寧波材料所海洋功能材料研究團隊研制的高性能親油疏水溢油應急材料已實現產業化。目前已建成國內首條日產2500㎡連續式親油疏水材料生產線,預計到2016年年底之前,日產量將達到25000㎡。批量產品已在蘇州河進行油污處理試點。目前已與中石油海上應急救援響應中心簽署了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并與金山石化、勝利油田等石油企業達成合作意向。
隨著海洋經濟發展,海洋運輸、開采過程中的石油泄漏等突發事件發生頻率越來越高。同時,貨輪靠岸時,船舶壓艙水、洗艙水、機艙污水的排放也會導致大量含油廢水產生。據統計,無重大漏油事件發生時,大型港口每年船舶壓艙水、船舶洗艙水、機艙含油污水等排放量數萬噸。這些含油污水給海洋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危害。傳統的溢油應急清理方法主要包括圍油欄、吸附材料、撇油器機械法回收、溢油分散劑、微生物等。這些方法存在諸多缺點:吸附材料吸油的同時也吸水,油的回收較為困難;對油污處理速度較慢,效率較低;殘留的薄油層分散到水里,形成乳化油,嚴重影響海洋生物的生長。
為解決這些問題,實現高效、快速的溢油應急處理,中科院寧波材料所海洋功能材料研究團隊曾志翔、王剛等研究人員,研制了系列親油疏水材料,并基于這些材料開發新型智能溢油應急裝置。通過對材料的孔徑控制、結構設計及表面能調控(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13. 49(24): p. 2424-2426.;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4. 6(2): p. 1053-1060;RSC Advances, 2015. 5(35): p. 27242-27248),研制了系列親油疏水金屬和高分子材料(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5 7 (47), p. 26184-26194; Polymer Chemistry, 2014, 5(20): 5942-5948;專利CN201310703409.5、CN201510392570.4),分別實現對水上原油、重油、輕油、柴油汽油、有機化學液體及水下有機化學液體等的高效吸附與回收;針對分散在水中的乳化油,研制了疏油親水乳化油分離材料(Green Chemistry, 2015,17.3093-3101、專利CN201410778473.4)。此外,為適應苛刻的海洋環境,研制了高耐蝕涂層(RSC Advances, 2016, 6, 40641-40649)。
基于研制的吸油網和吸油多孔材料,海洋功能材料研究團隊正在聯合上海北斗產業園區相關企業開發5萬㎡的智能海洋溢油應急裝備系統。該智能溢油應急系統能夠利用北斗導航系統和無人機,通過溢油海域圖像處理系統檢測溢油事件。當發現溢油時,系統會選擇相應溢油回收裝置,并自動指揮無人船及溢油回收裝置前往溢油事故地點,進行海域溢油事故的處理。由于親油疏水材料的超疏水特性,其在水面中拖行時具有極低的阻力,因此該系統采用兩艘無人船將吸附材料高速拖行至溢油事故地點。吸附材料內置仿生吸油管道,網狀結構體,管道泵,兩級提純系統,在線油含量檢測系統組成。材料吸附油漬后,通過管道泵,逐級進入提純儲油囊,利用儲油囊中的超疏油-超親水材料,對油進行逐級分離與提純,最后運至儲油船,吸附材料外層采用網狀柔性纖維結構,防止波浪打散或損壞材料,在線監測裝置對吸油后的海水進行在線檢查,檢查海域水質是否達標,如果海域水質不達標,系統將再次進行清理。
該研究成果有望在溢油事件發生時實現溢油的快速、高效處理與回收。
隨著海洋經濟發展,海洋運輸、開采過程中的石油泄漏等突發事件發生頻率越來越高。同時,貨輪靠岸時,船舶壓艙水、洗艙水、機艙污水的排放也會導致大量含油廢水產生。據統計,無重大漏油事件發生時,大型港口每年船舶壓艙水、船舶洗艙水、機艙含油污水等排放量數萬噸。這些含油污水給海洋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危害。傳統的溢油應急清理方法主要包括圍油欄、吸附材料、撇油器機械法回收、溢油分散劑、微生物等。這些方法存在諸多缺點:吸附材料吸油的同時也吸水,油的回收較為困難;對油污處理速度較慢,效率較低;殘留的薄油層分散到水里,形成乳化油,嚴重影響海洋生物的生長。
為解決這些問題,實現高效、快速的溢油應急處理,中科院寧波材料所海洋功能材料研究團隊曾志翔、王剛等研究人員,研制了系列親油疏水材料,并基于這些材料開發新型智能溢油應急裝置。通過對材料的孔徑控制、結構設計及表面能調控(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13. 49(24): p. 2424-2426.;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4. 6(2): p. 1053-1060;RSC Advances, 2015. 5(35): p. 27242-27248),研制了系列親油疏水金屬和高分子材料(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5 7 (47), p. 26184-26194; Polymer Chemistry, 2014, 5(20): 5942-5948;專利CN201310703409.5、CN201510392570.4),分別實現對水上原油、重油、輕油、柴油汽油、有機化學液體及水下有機化學液體等的高效吸附與回收;針對分散在水中的乳化油,研制了疏油親水乳化油分離材料(Green Chemistry, 2015,17.3093-3101、專利CN201410778473.4)。此外,為適應苛刻的海洋環境,研制了高耐蝕涂層(RSC Advances, 2016, 6, 40641-40649)。
基于研制的吸油網和吸油多孔材料,海洋功能材料研究團隊正在聯合上海北斗產業園區相關企業開發5萬㎡的智能海洋溢油應急裝備系統。該智能溢油應急系統能夠利用北斗導航系統和無人機,通過溢油海域圖像處理系統檢測溢油事件。當發現溢油時,系統會選擇相應溢油回收裝置,并自動指揮無人船及溢油回收裝置前往溢油事故地點,進行海域溢油事故的處理。由于親油疏水材料的超疏水特性,其在水面中拖行時具有極低的阻力,因此該系統采用兩艘無人船將吸附材料高速拖行至溢油事故地點。吸附材料內置仿生吸油管道,網狀結構體,管道泵,兩級提純系統,在線油含量檢測系統組成。材料吸附油漬后,通過管道泵,逐級進入提純儲油囊,利用儲油囊中的超疏油-超親水材料,對油進行逐級分離與提純,最后運至儲油船,吸附材料外層采用網狀柔性纖維結構,防止波浪打散或損壞材料,在線監測裝置對吸油后的海水進行在線檢查,檢查海域水質是否達標,如果海域水質不達標,系統將再次進行清理。
該研究成果有望在溢油事件發生時實現溢油的快速、高效處理與回收。

圖1 親油疏水金屬材料結構與性能

圖2 親油疏水多孔海綿結構與性能

圖3 智能海洋溢油應急裝備系統示意圖

圖4 親油疏水溢油應急材料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xu)
相關新聞
- 新型吸附材料只愛油不愛水 2016-08-03
- 能高效清理回收水面浮油的疏水親油海綿問世 2014-07-02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卿光焱/施振強團隊 ACS AMI: 廣譜內毒素精準分離材料 2023-07-08
- 東華大學夏于旻課題組《Chem. Eng. J》:基于竹仿生,由POM纖維制備的可回收、可變形的微纖維油水分離材料 2023-01-20
- 西北師大李健教授團隊 JMCA綜述:超浸潤智能油水分離材料的研究現狀及未來展望 2022-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