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生產大變革:3D打印衣服可年產300萬件
2016-10-31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英國Tamicare公司已啟動3D打印服裝大規模生產線,不但具有年產300萬件的能力,而且不需裁剪和縫制等工序,幾乎不會造成浪費。
英國Tamicare公司從2001年起就開始了織物3D打印技術的研發,據了解,Tamicare的標志性紡織品3D打印技術名為Cosyflex,是一種多功能、多階段的3D打印工藝,能夠使用液態聚合物和紡織纖維(可根據具體需求選擇)制造紡織品,輕松實現定制化。這項技術是該公司在2005年獲得的專利。現在,在10年的艱苦研發后,該公司終于要利用它開始大規模生產了。他們的全新生產線剛剛開始運行,不但具有年產300萬件的能力,而且幾乎不會造成浪費。
“我們的Cosyflex制造系統可讓3D打印技術首次用于大規模生產,”Tamicare的CEO兼創始人Tamar Giloh表示,“它能夠以遠低于傳統制造工藝的成本實現高密度生產。”
目前,Tamicare已經與幾家知名運動品牌簽訂了百萬美元級的協議,而其它的一些公司也對他們的Cosyflex技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為它可在無需縫制和裁剪等工序的情況下一次成型復雜多材料的服裝,甚至只需幾步就能制造出完整的鞋子。
“制造運動鞋往往需要數百道工序,而Cosyflex僅僅需要3步而已,對其它的復雜設計也是如此。”Tamicare的首席技術官兼Cosyflex的聯合研發者Ehud Giloh表示,“有了它,企業就能在同一個地點完成整個的制造,而無需再像之前那樣建設全球性的供應鏈了。”
此外,Cosyflex還能以全新的方式將智能技術整合到紡織品當中。目前,智能材料的應用方式多是被編織到傳統服裝的表面,而Cosyflex卻能在制造過程中將其連同傳感器等電子元件打印到服裝之中。
為了進一步開發這種技術的智能應用,Tamicare已經與石墨烯和智能織物方面的專家 — Tim Harper公司展開了聯合研究。由于具備超高的強度、導電能力等優點,石墨烯有望成為最具發展潛力的智能材料,將石墨烯墨水加入紡織品打印過程中是能夠將智能技術直接嵌入到服裝中的一種方式。
不過,Cosyflex的力量更加強大,它能夠將幾乎任何東西整合到打印紡織品中。
“Cosyflex系統是以層層疊加的方式制造服裝的,其中的每一層都可以是織物、聚合物、乳膠或電子元件。”Harper表示,“所以,我們能夠以完全自由的方式實現自己的設計。”
集眾多優點于一身的Cosyflex技術絕對有能力改變當前的服裝業以及電子業,甚至整個世界的潮流,因為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人們對智能產品的興趣和需求都在不斷上升,而Tamicare公司的大規模生產已經拉開了帷幕。
同時,世界上開發3D打印紡織品的企業也不在少數,看到Tamicare的行動后,他們也一定會加速自己的計劃。所以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能穿上炫酷又時尚的智能服裝,獲得一種全新的生活體驗了。就讓我們靜靜等待著那一天的到來吧!


目前,Tamicare已經與幾家知名運動品牌簽訂了百萬美元級的協議,而其它的一些公司也對他們的Cosyflex技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為它可在無需縫制和裁剪等工序的情況下一次成型復雜多材料的服裝,甚至只需幾步就能制造出完整的鞋子。
“制造運動鞋往往需要數百道工序,而Cosyflex僅僅需要3步而已,對其它的復雜設計也是如此。”Tamicare的首席技術官兼Cosyflex的聯合研發者Ehud Giloh表示,“有了它,企業就能在同一個地點完成整個的制造,而無需再像之前那樣建設全球性的供應鏈了。”

為了進一步開發這種技術的智能應用,Tamicare已經與石墨烯和智能織物方面的專家 — Tim Harper公司展開了聯合研究。由于具備超高的強度、導電能力等優點,石墨烯有望成為最具發展潛力的智能材料,將石墨烯墨水加入紡織品打印過程中是能夠將智能技術直接嵌入到服裝中的一種方式。

“Cosyflex系統是以層層疊加的方式制造服裝的,其中的每一層都可以是織物、聚合物、乳膠或電子元件。”Harper表示,“所以,我們能夠以完全自由的方式實現自己的設計。”
集眾多優點于一身的Cosyflex技術絕對有能力改變當前的服裝業以及電子業,甚至整個世界的潮流,因為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人們對智能產品的興趣和需求都在不斷上升,而Tamicare公司的大規模生產已經拉開了帷幕。
同時,世界上開發3D打印紡織品的企業也不在少數,看到Tamicare的行動后,他們也一定會加速自己的計劃。所以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能穿上炫酷又時尚的智能服裝,獲得一種全新的生活體驗了。就讓我們靜靜等待著那一天的到來吧!
來源:環球紡機 文中偉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xu)
相關新聞
- 工信部原副部長:我讓材料司調研了31個省的制造業以后,大吃一驚! 2019-04-15
- 《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發展指南(2017年)》印發 含174項技術 2017-11-01
- 我國的工科教育依然沒有適應當前制造業的飛速發展 2014-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