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情況透視
2017-01-12 來源:中國教育報
70.9%、74.7%、77.8%,3年來,高校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的獲獎數量占通用項目總數的比例不斷增加。對于這不斷攀升的數字,我們除了感到歡欣鼓舞,也試圖從中讀出更多。
歷史新高背后是高校科研實力的整體提升
事實上,近5年來,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三大獎總數基本呈逐年減少趨勢。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提供的數據顯示,2015年獎勵總數再次壓縮到300項以內,今年更進一步減少到279項。“壓縮數量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質量、優化結構。”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表示。
在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副主任周靜看來,獲獎比例不斷提高的背后,是我國高校科研實力的整體提升。這種提升,從獲獎項目上有跡可循。
“過去往往認為高校的強項在理論研究,如今在強調應用成果的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上,高校獲獎數量也有了顯著提高,分別達到80.9%和80.3%,而前幾年基本在70%左右。”周靜介紹說,“這說明近年來高校在產學研合作等方面的改革已初見成效,高校正在成為名副其實的科技創新主力軍。”
從高校類型看,不同類型的院校均發揮了自己的作用。周靜告訴記者,近幾年,獲獎總數排名前三的基本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充分體現了國內頂尖大學的優勢。記者同時發現,在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中,行業特色院校和地方高校則表現不俗。2015年,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項目中,地方院校為15所,占總數67所的22.3%。2016年,地方院校為19所,占總數75所的25.3%。“這說明,我國各類高等院校的定位及發展特色進一步清晰。”周靜說。
“國家急需、群眾急盼的就是我們要研究的”
在數量之外,高校獲獎的研究成果內容又透露出什么信息呢?
瀏覽長長的獎勵公報不難發現,許多研究項目正中當下社會關切的焦點。“生態節水型灌區建設關鍵技術及應用”“動物源食品中主要獸藥殘留物高效檢測關鍵技術”“清潔能源研究”“消化道腫瘤研究”……農業、環境、食品安全、生命健康等領域的研究似乎比以往更多。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表示:“關于民生的項目越來越多,這個趨勢是存在的。它符合現階段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也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愿望,并且今后一段時間可能還會繼續。”
在一度被霧霾籠罩的京城,“浙江大學清潔能源創新團隊”負責人倪明江成了媒體記者采訪的焦點。在華中農業大學,袁宗輝及其團隊為維護食品安全努力著。袁宗輝告訴記者:“國家急需、群眾急盼的就是我們要研究的。”
當然,高校所做的遠不止于此。以移動4G、北斗導航為代表的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扭轉了我國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重塑了世界產業格局。其中,大都可見高校的身影。
支撐碩果的是高素質科技人才隊伍
是什么支撐高校科研工作取得累累碩果?歸根到底答案是人。
倪明江告訴記者,團隊研究是中國高校的一種特色模式,可以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做重大科研項目。他所在的團隊有固定人員50余人,研究生近500人。在他看來,不斷地有新生力量加入,形成科研梯隊,正是高校進行科技創新的優勢所在。
倪明江說,他的團隊依托的國家協同創新中心,是近年來國家為促進高校和企業深度合作而組建的,吸納了4家大型電力企業參與。“還有成果轉化,浙江大學的政策是科研成果轉化收益的70%歸團隊或個人。這對科研工作者也有激勵作用。”倪明江說。
在科研隊伍中,還有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女性。今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首次授予女科學家,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通用項目中,有15個項目由女性領導。因研發我國首艘海洋無人測量艇獲得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的上海大學教師謝少榮告訴記者,女性特有的耐心、細致、堅韌在科研工作中具有獨特優勢。
“科技獎勵體現了政府對優秀科研人員的充分肯定,也是對廣大科研工作者的激勵。”周靜表示,“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高校科研工作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未來應著力改善科研環境,更加注重發揮青年人的作用。”
歷史新高背后是高校科研實力的整體提升
事實上,近5年來,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三大獎總數基本呈逐年減少趨勢。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提供的數據顯示,2015年獎勵總數再次壓縮到300項以內,今年更進一步減少到279項。“壓縮數量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質量、優化結構。”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表示。
在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副主任周靜看來,獲獎比例不斷提高的背后,是我國高校科研實力的整體提升。這種提升,從獲獎項目上有跡可循。
“過去往往認為高校的強項在理論研究,如今在強調應用成果的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上,高校獲獎數量也有了顯著提高,分別達到80.9%和80.3%,而前幾年基本在70%左右。”周靜介紹說,“這說明近年來高校在產學研合作等方面的改革已初見成效,高校正在成為名副其實的科技創新主力軍。”
從高校類型看,不同類型的院校均發揮了自己的作用。周靜告訴記者,近幾年,獲獎總數排名前三的基本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充分體現了國內頂尖大學的優勢。記者同時發現,在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中,行業特色院校和地方高校則表現不俗。2015年,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項目中,地方院校為15所,占總數67所的22.3%。2016年,地方院校為19所,占總數75所的25.3%。“這說明,我國各類高等院校的定位及發展特色進一步清晰。”周靜說。
“國家急需、群眾急盼的就是我們要研究的”
在數量之外,高校獲獎的研究成果內容又透露出什么信息呢?
瀏覽長長的獎勵公報不難發現,許多研究項目正中當下社會關切的焦點。“生態節水型灌區建設關鍵技術及應用”“動物源食品中主要獸藥殘留物高效檢測關鍵技術”“清潔能源研究”“消化道腫瘤研究”……農業、環境、食品安全、生命健康等領域的研究似乎比以往更多。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表示:“關于民生的項目越來越多,這個趨勢是存在的。它符合現階段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也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愿望,并且今后一段時間可能還會繼續。”
在一度被霧霾籠罩的京城,“浙江大學清潔能源創新團隊”負責人倪明江成了媒體記者采訪的焦點。在華中農業大學,袁宗輝及其團隊為維護食品安全努力著。袁宗輝告訴記者:“國家急需、群眾急盼的就是我們要研究的。”
當然,高校所做的遠不止于此。以移動4G、北斗導航為代表的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扭轉了我國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重塑了世界產業格局。其中,大都可見高校的身影。
支撐碩果的是高素質科技人才隊伍
是什么支撐高校科研工作取得累累碩果?歸根到底答案是人。
倪明江告訴記者,團隊研究是中國高校的一種特色模式,可以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做重大科研項目。他所在的團隊有固定人員50余人,研究生近500人。在他看來,不斷地有新生力量加入,形成科研梯隊,正是高校進行科技創新的優勢所在。
倪明江說,他的團隊依托的國家協同創新中心,是近年來國家為促進高校和企業深度合作而組建的,吸納了4家大型電力企業參與。“還有成果轉化,浙江大學的政策是科研成果轉化收益的70%歸團隊或個人。這對科研工作者也有激勵作用。”倪明江說。
在科研隊伍中,還有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女性。今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首次授予女科學家,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通用項目中,有15個項目由女性領導。因研發我國首艘海洋無人測量艇獲得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的上海大學教師謝少榮告訴記者,女性特有的耐心、細致、堅韌在科研工作中具有獨特優勢。
“科技獎勵體現了政府對優秀科研人員的充分肯定,也是對廣大科研工作者的激勵。”周靜表示,“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高校科研工作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未來應著力改善科研環境,更加注重發揮青年人的作用。”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xu)
相關新聞
- 誠聘教授、副教授 - 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南京林業大學中比先進生物醫用材料聯合實驗室 2022-05-02
- 南開大學化學學院劉遵峰教授擬招收2022年海外一流高校優秀本科畢業生直接攻讀博士生、以及招聘博士后若干 2022-04-21
- 教育部公布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 2022-02-14
- 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名單 | 趙東元、吳一弦、朱美芳、楊槐等獲獎 2021-11-03
- 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科學與技術獎評選結果揭曉 | 王琪院士等獲獎 2020-11-04
- 2020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初評結果公示 | 趙東元、吳一弦、楊槐、黃險波、劉雪強等上榜 20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