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可控釋放納米遞藥體系可以對pH、溫度、光照、氧化劑、酶以及超聲輻照等外界環境的刺激做出反饋性響應,并憑借其優異的控制釋放功能,在藥物傳輸體系中表現出極具競爭力的應用前景。其該體系可針對腫瘤細胞與正常組織的生物學差異選擇性釋藥,從而有效降低抗腫瘤藥物對正常細胞的毒副作用,提高藥物的利用率。但由于腫瘤組織及細胞的環境復雜性,單一刺激模式或者簡單的功能輸出已不能滿足聚合物材料的需求。因此,發展新型刺激條件、多元化刺激方式和具有邏輯控制特點的功能響應成為構筑刺激響應性聚合物體系研究的焦點所在。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幫經課題組致力于基于環糊精主客體識別作用來構筑智能納米遞藥系統研究。針對腫瘤細胞內存在的高濃度谷胱甘肽(GSH)及酸性環境特性,該課題組利用環糊精修飾的天然多糖透明質酸和金剛烷修飾的抗癌藥物喜樹堿(ADA-CPT),通過環糊精與金剛烷的特異性主客體識別作用,簡單高效地構筑了一類雙重腫瘤微環境刺激響應性納米遞藥體系。在納米藥物載體通過腫瘤組織的EPR作用富集在腫瘤組織中,并進一步被腫瘤細胞內吞后,腫瘤細胞內酸性環境將環糊精與透明質酸相連的pH敏感的亞胺鍵破壞,釋放出環糊精與金剛烷的包合物(β-CD/ADA-CPT),形成粒徑更小的載藥納米體;同時,在高濃度的GSH環境下,ADA-CPT分子中的雙硫鍵結構破壞,進一步釋放出抗癌藥物CPT,實現對腫瘤細胞的殺滅作用。通過利用腫瘤細胞內的酸性環境及高濃度GSH環境,該雙重刺激響應性的納米遞藥體系還可以實現抗癌藥物的分步按需釋放,提供更為靈巧的控制釋放性能。
pH、GSH雙重刺激響應性納米藥物載體的自組裝及腫瘤細胞內釋藥示意圖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Polymer Chemistry上。(pH, glutathione dual-triggered supramolecular assemblies as synergistic and controlled drug release carrier. Polymer Chemistry, 2017, DOI: 10.1039/C7PY01644A)。論文的第一作者為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助理研究員康洋。
論文鏈接:http://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7/py/c7py01644a#!divAbstract
- 四川大學何斌/蒲雨吉 ACS Nano:高分子化丁酸納米平臺治療腸炎 2023-12-24
- 華南理工朱偉 Adv. Sci.:基于紅細胞和MOF-級聯酶的人工生物雜化體用于高尿酸血癥治療 2023-12-17
- 長期有效 | 西南交大周紹兵教授團隊誠招博士、推免碩士 - 材料、生物醫學工程 2023-09-23
- 四川大學李建樹教授/謝婧副研究員、大連理工孫文研究員 AFM:一種具有pH響應性和軟骨滲透能力的超分子納米顆粒治療骨關節炎 2025-04-30
- 華東理工林紹梁/靳海寶團隊、上海交大周永豐 Angew:通過調節偶氮苯對位取代基的電子效應制備具有可控光響應性的超薄聚合物囊泡 2025-02-22
- 華南理工大學江賽華教授課題組 JMCA:基于熱響應性膽甾相液晶彈性體的機器視覺表面溫度監測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