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太陽電池因為其柔性、輕質、可溶液加工等特點而具有巨大商業應用前景。有機太陽電池活性層通常為二元體系,由一個電子給體和一個電子受體組成,給/受體共混形成納米尺度互穿網絡結構,可提供足夠激子解離界面和載流子快速傳輸通道。由于有機共軛分子有限的光吸收,二元活性層吸光范圍較窄,不能充分覆蓋太陽輻射光譜。近年來,利用吸收互補的三種材料(如:兩給體一受體,一給體兩受體)構筑三元有機太陽電池成為一個研究熱點(J. Phys. Chem. C 2009, 113, 1620-1623)。由共軛高分子給體、富勒烯受體和非富勒烯受體構筑的三元體異質結太陽電池性能優越,它綜合了富勒烯受體的高電子遷移率優勢和非富勒烯受體的高可見-近紅外吸光優勢。
2010年以來,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黎明課題組在有機電子給體,有機電子受體,界面材料,體異質結太陽電池,鈣鈦礦太陽電池研發方面做了不少探索性、創新性研究(代表性工作請參閱: Angew. Chem. Int. Ed. 2012, 51, 9038 –9041; Energy Environ. Sci. 2013, 6, 3224–3228; Nanoscale 2014, 6, 9935–9938; Energy Environ. Sci. 2016, 9, 2114–2121; Chem. Commun. 2015, 51, 11830–11833; J. Mater. Chem. A 2015, 3, 9063–9066; 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6528–6532; Adv. Energy Mater. 2017, 7, 1601193; Adv. Energy Mater. 2017, 7, 1602509.)。
最近,他們研發了一類新型碳氧橋梯形稠環單元,與傳統的碳橋梯形稠環單元如吲噠省類分子(IDT,IDTT)相比,它具有更強的給電子能力和更大分子平面,用它構筑的D-A共聚物給體分子或A-D-A非富勒烯受體分子具備更窄帶隙,更強吸光能力,以及更強載流子傳輸能力,太陽電池可以獲得更高短路電流密度(Jsc)、填充因子(FF)和PCE(Sci. Bull. 2017, 62,1331-1336)。在此基礎上,他們設計合成了基于八環碳氧橋梯形稠環單元的非富勒烯受體分子COi8DFIC,其光學帶隙僅為1.26 eV,在600-1000 nm范圍內具有強吸光能力,COi8DFIC與給體PTB7-Th共混制備體異質結太陽電池,獲得12.16%的PCE和26.12 mA cm-2的Jsc(Sci. Bull.2017, 62, 1494-1496)。他們將富勒烯受體PC71BM引入COi8DFIC和PTB7-Th二元體系,經過系統優化,獲得14.08%的能量轉換效率,這是目前報道的單節有機太陽電池最高效率。添加一定量PC71BM,活性層在短波和長波區的吸光能力明顯增強,活性層電子遷移率明顯提高,實現更加平衡的載流子傳輸,電荷復合被進一步抑制,Jsc和FF有顯著提高。該三元電池在近紅外有較高的外量子效率(EQE),響應波長達1050 nm,在疊層電池和半透明電池方面都將有應用潛力。
這個工作以題為“Ternary organic solar cells offer 14%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在線發表在Science Bulletin (Sci. Bull. 2017,DOI: 10.1016/j.scib.2017.11.003)。這是有機太陽電池能量轉換效率首次突破14%!
(a)PTB7-Th,COi8DFIC和PC71BM分子結構;(b)PTB7-Th,COi8DFIC和PC71BM膜吸收光譜;(c)能級圖;(d)二元和三元電池J-V曲線;(e)二元和三元電池EQE曲線。
丁黎明課題組獲得國家科技部納米專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丁黎明研究員是2017年度國家科技部納米專項“高效穩定大面積有機太陽電池關鍵材料和制備技術”首席科學家。
- 南科大何鳳教授、華科大邵明教授 Angew:新型柔性連接電子受體助力高性能可拉伸有機太陽能電池 2025-03-13
- 西工大劉劍剛教授團隊 AEM:控制第三組分分布實現高性能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 2025-03-10
-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蔡平、華南理工大學薛啟帆 AFM:溶液加工的厚度不敏感陰極中間層在高效有機太陽能電池的研究進展 202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