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報道我科學家青藏高原生態系統甲烷排放研究最新成果
2008-08-29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關鍵詞:
日前,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曹廣民研究員及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徐興良副研究員帶領研究小組,在青藏高原生態系統甲烷排放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其研究論文Methane Emissions by Alpine Plant Communities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已在著名生物學刊物Biology Letters上正式發表(網絡版已刊出)。這是首次關于青藏高原高寒生態系統植物群落甲烷排放相關研究成果的報道。該項成果一經發表,即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和媒體廣泛關注,《自然》(Nature)對該項目的參與完成人、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所長趙新博士進行了專訪,并在“NATURE NEWS”上發表了重要評論,英國皇家化學會(RSC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也在其網站刊登了相關報道。
該項研究采用密閉箱式法,選擇青藏高原兩種主要高寒草甸群落類型,對高寒草甸生態系統甲烷排放進行了長達三年的監測,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數據。研究結果表明,高寒草甸植物在地球甲烷循環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在進行高寒草甸生態系統對大氣甲烷的貢獻作用研究中須將植物類群和生長環境的不同納入考慮因素。
《自然》就這一研究成果對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所長趙新全博士進行了專訪,并在8月20日的NATURE NEWS 中刊登了題為Tibetan Meadows Emit Methane-Field Survey Confirms That Plants Can Boost Levels of the Greenhouse Gas(青藏高原草甸釋放甲烷——野外監測證實植物可能增加溫室氣體的排放)的評論文章。文章指出,早在2006年,德國科學家Frank Keppler就揭示出植物可能在大量地釋放甲烷,而甲烷正是眾所周知的造成地球表面溫室效應的罪魁禍首之一。這一發現與過去人們一直以來認為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從而有效抵制大氣變暖的理論正好相反。根據Frank Keppler的實驗結果,全球范圍內,植物每年約釋放23,600萬噸甲烷,約占甲烷總釋放量的30%。然而,針對這一理論,不同的研究組得出的結論也有所不同。科學家們都希望通過科學的方法驗證這一理論的可靠性。發表在Biology Letters 的這篇研究報告,證明了在自然環境下,植物會向大氣中釋放甲烷,一定程度上印證了Frank Keppler 的植物可能排放大量甲烷的論點,其意義可見一斑。然而,趙新全博士在訪談中強調,對植物釋放和吸收甲烷的研究還須謹慎,需要進一步完善其基礎生物學和產生機理的研究,不可貿然推測其對全球溫暖化的效應。
同一時間,8月20日,歐洲最著名的化學學會英國皇家化學會(RSC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旗下的化學快報《化學世界》(Chemistry World)也同時引用該研究結果,結合德國科學家Frank Keppler的研究與中國科學院科學家王志平在我國內蒙古草原的研究發現發表了專題報道——草地植物釋放溫室氣體(Grasslands Emit Greenhouse Gas)。報道中寫道,陸地上的植物因其吸收二氧化碳,一直以來都被人類認為是溫室氣體的吸收器,而實際上它們竟然會釋放成千上萬噸甲烷,而甲烷作為溫室氣體的主要貢獻者,它的增溫作用相比二氧化碳強20倍。報道指出,通過該研究,明確了中國科學家已經找到有力的證據,證明了植物釋放大量甲烷氣體的現象,但是特定的植物在不同研究中釋放甲烷的能力存在較大差異。報道強調,從該項研究與之前相關研究結論的比較中可以看出,植物種群各異,生長環境也非常復雜,因此,正如Frank Keppler所說,植物排放甲烷因物種而異、因其生長的自然環境而異。報道還引用了Frank Keppler 的話,“這表明了植物生態系統的復雜性。我們現在已知,根據植物種類、其生長的環境條件和其他一些重要因素的不同,植物排放甲烷的程度也會完全不同。”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龍翔)
相關新聞
- 暫無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