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第一個項目已經是十年前了,十年期間我已經拿到過十余項基金。應個景,寫一篇基金的博文,不過不寫申請技巧了,只寫心態的區別。
申請第一個項目時,那時還很年輕。項目怎么寫,能不能中自己心理根本沒有把握。所以那個時候是抓住一切時間惡補,不但惡補學術思路,更重要的惡補寫作思路,表達思路,申請技巧,評審過程,一切的一切的信息。寫本子的時候焦慮,函評的時候焦慮,會評的時候更焦慮。但其實根本于事無補,因為自己根本沒有任何辦法關注過程。所以小木蟲成了唯一的稻草,經常性的刷新,看看有沒有大道或者小道消息,哪怕別人的吐槽也會仔細的聆聽。幸運的是,青年基金經歷了第一次的夭折,在第二年終于拿到了,結束了當時痛苦的歷程。
其實對我來說,第一次申請項目的痛苦并非偶然,而是必然。首先,自己的研究方向太偏工程技術,自然科學基金肯定不重視。再者,自己的基礎一般,也沒有多少的信心。還有,大環境上前輩們很少去競爭自然基金,因為難度大,方向又不完全適合,覺得我在浪費青春。所以說,痛苦只是因為申請了,如果不想著進步,也就沒有痛苦。申請基金是一場蛻變,蛻變必然帶來痛苦。
再到之后的基金,突然對我變得非常的容易。當然,人才項目除外。后面的面上,甚至重點,科技部iter專項等等,好像都是一次性中標的。中間也許也有痛苦,但真的印象不深,因為我知道我能中,痛苦的過程只是讓我自己更加重視而已。基金的寫法我了熟于心,科研的新思路我時候在思考,答辯的技巧我輕車熟路。所以項目越來越多,我再也沒有刷過小木蟲,考慮的更多的是怎么把項目做好,怎么交賬。而對于申請項目,我盡可能的去選擇,而不是什么項目都去申請。再到后來,很多方向的前輩和同行每年會找我合作申請,我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可以了。這個時候的痛苦只是偶然,基金中了又如何,不中又如何。只要我在努力,在進步,遲早都會拿到。門已經進來了,慢慢的欣賞風景,何必那么的著急。
再談到人才項目,其實這個才是最重要的痛苦源泉。作為一位純土鱉,我已經懶得去抱怨國家的人才政策和人才待遇了。我可以不丟臉的說,我比同齡的大部分海歸們工作努力,成果強,貢獻大。但這并不妨礙我工資和待遇比他們低了許多,重視程度比他們差了很多,成長機會比他們少了許多。哈哈,又開始啰嗦了。回到主題,最近還在努力自己的最后一把優秀,所以梳理了一下自己的人才項目,居然在不經意間已經拿到了五項省部級的人才項目,包括了青促會,優秀會員,關鍵技術人才,iter專項,省杰青。其中最感謝的是青促會,因為其每年給了我2萬元的生活補貼。相對于海歸們動輒幾十萬,上百萬的安家費,2萬元不算什么。但雪中送炭的感覺總讓人暖心。即便是拿到了這么多的人才項目,我自己從未覺得自己是人才,當然也不會有別人會認為我是人才,因為我還沒有一張國家級的飯票。沒關系,慢慢努力吧,人才項目太復雜,沒有海外經歷,沒有強大的背景,我只是茫茫眾生中的一顆沙子,我相信痛苦會一直伴隨著我的成長,直至超齡。科研的過程中痛苦很多,但大部分都是陣痛,只有人才項目的痛苦才最為持久,他甚至可以折騰你一生。
無論是陣痛,還是長痛,你可以抱怨,也可以吐槽。但生活皆是如此,人生路漫漫,我們無法改變,忍受著痛苦做好科研,痛苦越大,要么是自己過于渺小,要么是自己過于強大。但如果沒有痛苦,只能說明自己已經放棄,不追求進步的科研,沒錢沒資源,也很難會有新的發現。其實回頭來看,科研的道路對我是慷慨的,除了青年基金的頭痛欲裂,人才項目的四肢乏力,其他的痛苦幾乎可以忽略了。
年輕的朋友們,努力吧,科研的大門只要打開,風景還是無限好的。
- 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公布 2020-09-17
- 10多位高分子領域學者入圍2019年國家優秀青年基金項目 2019-08-17
- 2019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名單:北大楊槐教授等45位學者上榜 2019-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