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副校長楊玉良教授:科學家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
2006-09-21 來源:光明日報
著眼未來,造就融會貫通的優秀青年科學家隊伍
一段時間來,國學開始受到重視,這本是一件好事。可是,讓楊院士費解的是,人文社會學家和自然科學家卻各執一端,爭論不休,甚至片面夸大和強調各自的重要性。
這在國外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事。可是,由于教育過于專業化和功利化,在我國,搞自然科學的不懂人文科學、社會科學,搞人文、社會科學的不懂自然科學的比比皆是,甚至經常會發生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
為此,楊院士特別提到1989年度的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哈羅德•瓦穆斯(HaroldVarmus)教授。他是世界公認的反錄病毒和癌基因方面的權威,可是,他的簡歷卻耐人尋味:1955年進入阿默斯特學院,取得文學學士學位,并被授予文科碩士。1966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先后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加里福尼亞大學以及美國癌癥學會等做研究工作……
在一些科學發達的西方國家,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據楊院士介紹,最近有人對近5五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學科背景所作的統計發現:物理學獎中出自于非物理學科科班的獲獎人占20%;化學獎中占57.1%;而在醫學(生理學)獎中則高達84.6%。由此可見,對于復雜性程度越高的學科,獲獎人的學科(或跨學科)背景尤為突出。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由當代科學發展的自身規律所決定的。現代科學技術越來越趨于復雜和綜合,許多重大科學成就都來自于交叉和邊緣學科,科學和技術的互動、滲透等等,構成了當今科技發展的新特點。所有這些,必然對我國的自主創新和青年科技創新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過上面的例子,楊院士強調,科學家需要更多的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的知識,而人文、社會學家也需要增加自然科學的素養。他要我們注意美國的“寬口徑”廣博教育。如哈佛大學早就規定,大學生入學后都要學習“七藝”,即文化、邏輯、修辭、幾何、天文、數學、音樂、語文、人文、社會和自然。這樣,通過“廣博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具備廣博的知識,融會貫通的思考能力,能夠在整個人類知識體系的框架中來認識某一門類的專業知識。因此,學生可以在沒有太多知識障礙的情況下選擇自己所熱愛的專業領域。
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復雜的工程。對目前我國高校人才培養,楊院士有自己的看法:高中生考入大學后,立即被分入幾十個專業面十分狹窄的院和系,就如同被領進了一條條相互分割的胡同。更有甚者,有的在中學就劃分理科班、文科班。這樣培養出來的人,充其量只能“管中窺豹,只見一斑”,缺乏明顯的創新能力。長此以往,對我國科技創新培養將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
為此,楊院士呼吁,培養杰出科學家和青年科學技術群體,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選擇。從現在開始,我們要在大學階段打好基礎,實施“廣博教育”,培養出一批具有深厚人文關懷、創新意識和理性精神的青年科學家,為建立創新型國家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
楊玉良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副校長。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高校科技進步一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中國石化集團科技進步一等獎。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相關新聞
- 復旦大學教授楊玉良院士:古籍保護須解“卡腦子”問題 2019-10-24
- 楊玉良院士、史安昌教授、王振綱教授做客中科院應化所“應用化學系列講座” 2016-05-03
- 楊玉良卸任復旦校長投身古籍保護 系高分子化學物理博士 201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