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乳酸(PLA)被認為是一種有前景的、生態友好的傳統石油基塑料替代品。然而,基于PLA的產品在自然環境中降解緩慢,通常超過2年以上。這就可能在PLA制品規模化使用后導致大量PLA堆積。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孫大陟課題組利用人工培養的生物質硅藻(DFs)來調控PLA的降解行為,結果表明,掩埋在自然土壤中,其降解時間從24個月縮短至3個月甚至更短。結合實驗數據和仿真分析結果,提出了新的降解機制,為高分子材料的快速、可調控降解提供了新途徑。相關成果發表在《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期刊上(Ultrafast Bulk Degradation of Polylactic Acid by Artificially Cultured Diatom Frustules, Compos. Sci. Technol. 2022, 223, 109410.)
硅藻殼是由海洋養殖硅藻去油去脂后提純得到的多孔硅,與普通二氧化硅相比,DFs純度高,抗壓強度大,比表面積大,表面羥基數量多,可與PLA形成有效的氫鍵作用,提高界面相互作用力。
圖1 硅藻殼的制備及PLA/DFs 復合材料的制備
研究表明,DFs改變了PLA的降解行為。在3個月的自然土壤中,純PLA樹脂通常經歷surface erosion,降解速率很慢,力學性能和形貌幾乎未發生本質變化。而PLA/DFs復合材料主要經歷bulk erosion,在第四周之后,其力學性能迅速下降,內部結構也變成疏松多孔,且孔洞隨著降解進行不斷變大,直到材料發生內部出現缺陷,材料性能失效。
圖2 PLA/DFs復合材料降解過程中力學性能變化和形貌變化
降解行為的改變主要是由于DFs的誘導效應。研究發現,在降解過程中,DFs周圍不斷生成了一些短微纖晶,這些纖維晶的生長造成了內部裂紋的發展。與宏觀施加外應力造成裂紋擴展相似,這些微纖晶尖端的應力場很大,其裂紋強度因子遠高于材料自身的斷裂韌性KIC,因此,裂紋在DFs誘導下快速發展,相應的水分子會快速進入到裂紋尖端周圍,相應的水解速率也大大提升。
圖3 應力場與裂紋尖端強度因子分析
綜上,實驗數據和仿真分析結果都表明,DFs可以很好地調節PLA的降解行為。
論文第一作者為南科大-哈工大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李濤,通訊作者為南方科技大學孫大陟副教授。該研究得到了廣東省重點實驗室項目基金,深圳市兆凱生物實驗室的支持。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compscitech.2022.109410
- 北化楊衛民/李好義團隊《Compos. Part A》:電紡紗線綠色高效短流程制備技術取得新進展 2025-05-15
- 青科大烏皓/段詠欣/張建明Macromolecule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纖維素納米晶在聚乳酸對映體共混物中選擇性成核機制研究 2025-03-05
- 寧波材料所汪龍/川大楊偉 Macromolecules:具有可控泡孔尺寸的超韌聚乳酸共混物泡沫 2024-11-12
- 華南理工李紅強/曾幸榮團隊《Macromolecules》:高拉伸/室溫自愈合/可重復加工/快速降解的聚亞胺彈性體及其柔性傳感器 2023-12-01
- 安徽大學唐汝培、楊雪峰《Carbohyd. Polym.》: 具有自適應性和快速降解性的超分子甲殼素基水凝膠用于促進傷口愈合 2023-09-15
- 《Nat.Commun.》: 銅(II)離子負載的黑磷納米片,一種高效的光熱劑用于PET指導的聯合癌癥治療 20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