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大學聶雙喜教授團隊《Nat. Commun.》:集霧發電的纖維素新材料
2022-07-21 來源:高分子科技
從大氣水中獲得清潔水,用于緩解日益嚴重的全球淡水資源短缺,是一種有潛力的可持續解決方案。其中,受到生物適應性進化的生物學特征啟發的霧收集作為典型的空氣水捕獲方案,可實現快速的現場生產。霧收集的過程主要包括霧捕捉(液滴成核)和液滴運輸(液滴去除),基于單一仿生的表面在霧收集過程中可能會受到某一方面的限制。纖維素是地球上最古老、最豐富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其分子骨架β-D-吡喃葡萄糖環上豐富的羥基為霧收集提供了高效的親水域。然而,連續的親水域會導致表面成核液滴的釘扎及凝聚水膜的界面屏蔽。此外,電子轉移已經被證實存在于液體與固體的接觸過程,霧在收集器表面或水滴在運輸過程中也會存在受到電荷相互作用的影響。然而,很少有人對水收集過程的界面相互作用進行研究。
針對該問題,近日,廣西大學聶雙喜教授團隊從仙人掌刺和甲殼蟲翅膀表面構造中獲得靈感,發明了可從霧中收集水滴的纖維素新材料。基于化學基團調控和結構設計,選擇性調控纖維素表面自由能的極性分量和色散分量,實現了非連續的分子級親/疏水域,構造了可以實現液滴快速成核和去除的雙重仿生表面。值得注意的是,霧滴與收集器之間自發的界面電荷作用被首次開發和利用,實現了前所未有的高效水收集效率(93.18 kg/m2 h)。相關成果以題為“Bioinspired asymmetric amphiphilic surface for triboelectric enhanced efficient water harvesting” 的論文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2021級博士生張松為第一作者,聶雙喜教授為通訊作者。
圖1:非對稱光滑表面的設計
圖 2. 纖維素基非對稱兩親性表面的物理化學性質。
圖 3. 靜電輔助水收集的性能。
原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31987-w
版權與免責聲明:中國聚合物網原創文章。刊物或媒體如需轉載,請聯系郵箱:info@polymer.cn,并請注明出處。
(責任編輯:xu)
相關新聞
- 華南師大張振 JCIS:以聚多巴胺包覆纖維素納米晶和MXene為光熱納米增強填料的液晶彈性體基光致軟致動器 2025-05-12
- 西南林大杜官本院士、楊龍研究員團隊 Nano lett.:面向水下電子皮膚的溫控響應纖維素基 Janus 智能水凝膠 2025-05-09
- 華南師大張振 Small:纖維素納米晶穩定液態金屬Pickering乳液用作光熱、導電直寫墨水 2025-04-25
- 蘇州大學嚴鋒教授團隊 Angew:離子型COFs高效水收集 2024-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