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吐絲的過程是“綠色”制造的典范,桑蠶僅通過調節離子、pH值和剪切拉伸,就能在普通自然環境下將絲蛋白加工為力學性能優異的蠶絲。整個過程不需要高溫高壓,也不需要有機溶劑和復雜的溶解紡絲流程。因此破譯蠶的紡絲機制,清晰理解蠶絲的構效關系,對合成高性能化學纖維有重要的啟發作用。
圖 3 不同條件下的絲蛋白原子力顯微鏡圖像。(A)-(B)模擬絲腺體溶液的圖像及(C)高度數據和(D)長度分布。(E)桑蠶絲腺體中的絲蛋白溶液的圖像。(F)90處理6h后的較高濃度(0.001%wt)絲蛋白溶液。(G)高度數據和(H)長度分布。(I),(L)160水熱后的絲蛋白溶液(J),(K)對應的高度數據。
隨后他們使用之前工作中開發的纖維網絡分析程序FN-DLS (Nanoscale, 2022, 14, 5044),從原子力顯微鏡圖像中提取網絡結構,計算絲蛋白分子和網絡的形態特征。在單纖維水平上,絲蛋白分子的持續長度平均約為63 nm,與輪廓長度和網絡的孔徑尺寸(54 nm)相近,屬于半柔性纖維。在網絡水平上,絲蛋白網絡的平均交聯數為2.98,分形維數為1.60,網絡處于幾何逾滲,尚未達到剛性逾滲。這暗示絲蛋白網絡的網絡結構可以作為一個整體對應力做出響應,實現從無序網絡向高度取向排布的轉變。
視頻 2 絲蛋白網絡的剪切變形模擬
綜合分析后提出:在儲存過程中,無序網絡結構可以防止絲蛋白過早聚集、組裝、結晶和凝膠化;在紡絲過程中,幾何逾滲有利于網絡對外部張力和剪切流的快速響應,利于高度有序的向列結構形成,有助于液晶相和反平行β-折疊的形成。因此,它會促進絲蛋白在紡絲過程中從無序狀態到有序狀態的轉變,以及從溶液態到固體纖維的轉變。
原文鏈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3c00105
- 廣西大學林寶鳳教授團隊:基于廢棄蠶繭編織的凝膠“一網掃凈”難處理的超細納米顆粒和有害污染物 2025-03-24
- 蘇大李剛、中山大六院黃丹丹/郅敏 IJBM:絲素蛋白搭載CUR/5-ASA雙藥肛瘺支架 2024-11-05
- 東華大學朱美芳院士/潘紹武研究員 Adv. Funct. Mater.:原位成型生物電極實現高度共形、穩定的電生理信號界面 2024-04-30
- 定量X射線顯微CT成像揭示了聚合物涂層中的復雜分形結構 2014-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