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微凝膠是一類具有交聯聚合物網絡結構的微米級材料,富含大量水分,具有與人體組織更為接近的機械性能,可更好的模擬生命體內的微環境。具有溫敏智能響應行為的微凝膠,可通過調節環境溫度實現其體積、結構和功能的靈敏調控,基于其構筑受限微環境,可實現分子功能和性質的智能調控,在生物大分子藥物負載、活性保護和功能控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迄今為止,智能聚合物微凝膠大多基于線形聚合物,而非線形聚合物(梳形、星形和樹形等)的結構易于調節且更易于功能化,比如樹枝化聚合物,具有高度支化結構和高密度功能團,采用其制備微球將具有諸多優勢,如可更高效負載客體分子,樹形側基可賦予微球更好的包絡協同性。
近日,上海大學仿生與智能高分子國際聯合實驗室李文/張阿方教授團隊在樹枝化聚合物微凝膠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利用樹形烷氧醚大單體的獨特溫敏性質,在無表面活性劑的情況下,通過原位交聯聚合反應制備了一類具有溫度響應性的樹枝化微凝膠,并發現該類微凝膠可構筑增強的受限微環境,對溶致變色染料的包絡和溶劑化行為實現調控。相關成果以“Thermoresponsive Dendronized Microgels through In Situ Crosslinking Polymerization to Exhibit Enhanced Confinement for Solvatochromic Dyes”為題,發表在《Macromolecules》期刊上(DOI: 10.1021/acs.macromol.3c00581)。上海大學博士生張佳星與姚欥博士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上海市東方學者人才計劃項目的支持。
在這項工作中,在不添加穩定劑與乳化劑的條件下,基于烷氧醚樹枝狀大單體在相變溫度以上形成聚集體,通過原位自由基聚合交聯反應固定聚集體的球形形貌制備了溫度響應型樹枝化微凝膠。這種方法已被證明具備較強的通用性,可通過溫度響應型樹枝狀大單體的均聚、或與疏水性/親水性、樹枝狀/非樹枝狀第二單體共聚、以及控制加熱速度的方式來制備不同的智能微凝膠,并可對凝膠的形貌和組成進行有效控制。此外,這些樹枝化微凝膠繼承了大單體特有的溫度響應性,可在高于或低于其相變溫度時實現體積的顯著收縮或膨脹。微凝膠內部的樹枝化聚合物鏈可在溫度誘導脫水聚集和坍塌過程中通過相鄰鏈之間的協同作用增強體系的擁擠效應,并提供高水平的受限微環境。這使得即使在強酸性條件下,微凝膠也可對包封其中的溶致變色染料具有較好的保護功能,使其不發生質子化。因此,該類具備可逆封裝和保護客體分子能力的微凝膠,有望用于生物活性物質(蛋白質、核酸或細胞等)的控釋及輸運。
圖1、通過烷氧醚樹枝化大單體EtG1-MA和MeG1-MA的溫敏聚集體原位交聯聚合制備樹枝化微凝膠的示意圖,以及溫度介導微凝膠對溶致變色染料尼羅藍(NBC)的可逆包封。
圖2、烷氧醚樹枝化大單體的溫敏聚集行為。不同濃度EtG1-MA水溶液的Rh隨溫度的變化(a),1.0 °C×min-1(慢速)和10.0 °C×min-1(快速)升溫速率下EtG1-MA所形成聚集體的Rh(b)和Rg(c),以及加入不同極性的第二單體M2(MeG1-MA,AAm或NBC)后EtG1-MA混合物的Tcp(d)。
圖3、以AIBA為引發劑,快速加熱制備樹枝化共聚物微凝膠的示意圖。
圖4、微凝膠的原子力顯微鏡(AFM)圖像。MG1.0-2-400/65(a),MG2.5-2-400/65(b),MG5.0-2-400/65(c)和MG10.0-2-400/65(d)。
圖5、微凝膠的溫度響應性。(a)不同單體濃度制備的微凝膠透光率隨溫度的變化曲線。(b)不同溫度下微凝膠的Rh。(c)微凝膠在高溫下的體積收縮率。(d)微凝膠的Rh在25.0和40.0 °C的可逆變化。
圖6、溫度響應型共聚物和微凝膠由溫度誘導脫水和塌陷形成的受限微環境。NBC0.7Et10,EtG110NBC1和EtG033NBC1水溶液在不同pH條件下(pH 7.0、pH 4.0、pH 3.0和pH 2.0)低于Tcp和高于Tcp的照片(a),以及NBC0.7Et10,EtG110NBC1和EtG033NBC1水溶液在pH 7.0(b)、4.0(c)、3.0(d)和2.0(e)下的最大吸收波長隨溫度的變化曲線。溫度誘導微凝膠內部染料質子化示意圖(f)。
圖7、熒光發射光譜與溫度的關系。pH 4.0時的EtG033NBC1(a)、EtG110NBC1(b)和NBC0.7Et10(c),pH 3.0時的EtG033NBC1(d),EtG110NBC1(e)和NBC0.7Et10(f),pH 2.0時的EtG033NBC1(g),EtG110NBC1(h)和NBC0.7Et10(i)。
圖8、溫度誘導的相變過程中水溶液的pH變化(a)加熱分離共聚物和微凝膠的示意圖。(b)加熱分離后共聚物和微凝膠溶液的pH值(濃度為2.0 mg?mL-1)。(c)不同濃度的NBC0.7Et10溶液加熱分離后的pH值的變化。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21/acs.macromol.3c00581
- 浙大潘鵬舉教授團隊 Adv. Mater.:利用聚合物共晶相構建電阻轉變溫度可控的離子導體 2024-03-04
- 清華大學梁福鑫課題組 AFM:Janus 顆粒構筑動態定向輸水織物涂層 2023-02-20
- 寧波大學趙傳壯課題組CM:具有拉伸誘導各向異性的聚合物互穿網絡的仿生自變形 2021-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