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工程教育年會召開 眾專家呼吁“回歸工科”
2009-12-28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工程建設。中國基礎建設方興未艾,被國際建筑界譽為“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工地”;鐵路、公路、民航、沿海港口均居世界前三。
巨大的工程科技人力資源。中國科協最近發布的資料,中國已擁有科技人力資源總量4200萬人,居世界第一,其中工程科技人力資源約占三分之一。
與此同時,新世紀以來,青藏鐵路、水稻計劃、三峽工程……一系列宏大工程也實現了世界一流創新,證明了中國力量。
潘云鶴院士介紹,中國的工程科技人才培養的傳統模式分為專業技術型和研究導向型兩類:專業技術型是仿蘇聯的,特點是理論加上技術實踐,偏向解決工程問題;研究導向型是仿美國的,特點是理論加發展新技術,偏向發表科研成果。
“中國未來的發展還迫切需要另外三類工程人才。”潘云鶴稱,那就是技術集成創新人才、產品創意設計人才、工程經營管理人才。“在理論和技術實踐齊備的前提下,技術集成創新人才側重于多專業知識的交叉應用;產品創意設計人才側重于創新設計;工程經營管理人才側重于創業與市場能力。”
潘云鶴還建議,應該進行工程師創新能力再培訓。“我國現有工程科技人員約1200萬人,應選擇其中10萬優秀者進行3~6個月的工程創新再培訓。包括集成創新、設計創新、創新管理等方面的培訓,充實前沿科技、創新案例、交叉學科和人文知識等,使之增強創新精神。”
“中國的工程科技及其人才有可能成為世界上兩道亮麗的風景線。”潘云鶴院士表示,中國目前正處于工業化、信息化、市場化、城鎮化、全球化的高潮中,中國的工程科技發展和人才培養都將得益于此。
“世界的目光已經聚焦中國。“中國是未來的制造業大國,未來的中國急需大量的工程師,工程教育在中國的前途不可限量。”首屆國際工程教育大會召開時,美國工程教育界最具影響力的組織——美國工程教育協會(ASEE)這樣解釋他們為什么第一次選擇在發展中國家舉辦這樣的盛會。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雯雯)
相關新聞
- 暫無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