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合作單位成為學生的實習基地
武漢理工大學組建十年來,隨著科研能力的不斷增強,學校外部辦學條件也得到了明顯改善,特別是與“材料、交通、汽車”三大行業之間建立了唇齒相依的血肉關系,并與三大行業的1000多家企業建立了廣泛深入的科技合作。這些基地不僅是學校科研人員從事基礎研究、應用開發研究的場所,而且成為本科教學和學生創新能力的練兵場。根據教學需要,學校派出學生到三大行業的企業、科研機構進行實習,借助橫向科研合作單位的設備、設施、項目、人員來培訓、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目前,該校已建立了254個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特別是與中國中材科工集團公司、中國遠洋運輸(集團)公司、東風汽車公司等國內180多家大型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
科研骨干教師成為學校教學的支撐力量
武漢理工大學有一個有趣的現象,該校的科研骨干也是教學骨干,科研創新團隊也是優秀教學團隊。該校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余永富曾語重心長地說:“一堂課往往可以影響到學生的一生,教學是教師的天職,我們決不能因科研或其他任何借口而誤人子弟!”他認為,大學教師,在任何時候都不能輕視本科教學,因為本科教學是大學教育的基礎工作。
據悉,該校全面推進“六名工程”培養體制,“教學名師培養工程”是其中的首要工程。該校各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絕大多數也是學校科研骨干。同時,該校按照“厚基礎、寬口徑、善創新、高素質”的人才培養思路,探索形成了本科生—研究生—科研骨干教師—學術帶頭人為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該校材料學院麥立強教授,在學校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就在導師、首席教授陳文的帶領下,指導了五名本科生和三名研究生,他指導的本科生郭萬里同學,在本科階段以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Material Science Letter》和《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發表了兩篇較高水平的學術論文,被評為湖北省大學生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在第八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競賽中榮獲二等獎,并獲得首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
目前該校教師獲得“國家級教學名師獎” 2人,獲得“省級教學名師獎”5人,獲得“國家教學成果獎”9項,他們既是學校的科研骨干,也是學校本科教學的一線教師。科研引領教學、科研服務教學,科研教學良性互動。
科技創新活動成為校園文化的引領先驅
在武漢理工大學校園內,每年舉辦“創新杯”科技文化節、“天黎杯”創業大賽、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展示、機械設計競賽、汽車設計大賽、化學實驗技能大賽、職業規劃設計大賽、機器人設計大賽、電工電子創新設計大賽、“材苑攬勝”學術交流講座等,形成了“長期化、陣地化、規模化、成果化”的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特色,引領校園文化。
據了解,該校啟動了“大學生創新研究訓練計劃”和“本科生、研究生自主創新研究基金項目計劃”,成立了武漢理工大學大學生科學技術協會,建立了20個大學生科技創新基地,近年來,共主持召開26次國際學術會議、42次全國性學術會議,組織各種形式的學術報告、學術講座、科技論壇2700余場,學生在省部級以上各類競賽中獲獎1200余項,獲獎人數2000余人,其中在被譽為中國大學生學術科技“奧林匹克”的“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以及國際和全國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物流設計大賽中共獲獎100余項。學生谷曼榮獲第十一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學生李一設計的“熱望”電動概念車,在上海F1參加國際“米其林必比登挑戰賽”,獲得了“最佳原型概念設計獎”;博士生李涵獲得國際熱電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領域最高榮譽——Goldsmid Award,并在大會上作了30分鐘特邀報告。
- 香港理工大學陶肖明教授團隊《Nat. Sustain.》綜述:通過科技創新推進紡織品的生命周期可持續性 2022-12-28
- 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招聘信息 | 高分子、材料學、材料加工、化學、物理等相關專業 2021-08-05
- 《全國科技創新百強指數報告2020(企業、高校及研究機構篇)》在京發布 20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