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批留學人員歸國 成為科技創新領域重要生力軍
2010-06-02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近年來,大批留學人員學成歸國,成為科技創新領域重要生力軍——
如何為海歸人才發展加大“引擎”
全國人才工作會議近日在北京舉行,大會向20名“千人計劃”國家特聘專家代表頒發了證書。截至目前,“千人計劃”已引進662名海外高層次人才。5月21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醫學院常務副院長施一公,北京大學工學院院長陳十一等9位“千人計劃”入選者代表相聚北京,暢談回國歷程,他們除了不遺余力地呼吁更多的學者回國,同時在激勵保障、選拔任用等方面提出建議,以期讓海歸人才干得好、留得住。
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統計公報顯示,2009年度我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10.83萬人,比上一年度增長56.2%。在全球化趨勢日趨明顯的當下,為何越來越多海外高層次人才選擇回國發展?他們歸國后事業發展平臺究竟有多大?能否干得好?
海歸回國圓創業夢想
“我和妻子都是接受國內傳統教育長大的,希望讓自己的孩子和我們一樣接受祖國的教育。對孩子來說,他的文化歸屬感也是一個大問題。歸屬感和親情,是促成我2009年選擇從倫敦大學回國創業的一個重要原因。”中科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千人計劃”入選專家李學龍說。
作為“千人計劃”的入選專家,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型號總設計師助理兼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李東升與李學龍一樣,對于家、國有著特殊的理解。李東升一直在英國空中客車公司做高級技術管理工作,一家五口雖然生活得很好,但總是想家、想祖國。這些年,看到國內經濟發展迅猛,身邊一個個先期回國的同學、朋友在國內挑大梁,他盼望著能回國。2008年,國內上馬大飛機項目后,李東升終于圓了多年的回國創業夢。
其實,用自己所學來建設一個強大的祖國,是不少海外高層次人才紛紛回國創業的根本動因。神華集團北京低碳能源研究所過程研發中心主任郭屹說:“回國對我來說,不需要理由,相反,不回國才需要理由。如果只是在異國他鄉作為一個旁觀者,或像候鳥一樣回國創業只是‘蜻蜓點水’,這對我來說是一種人生遺憾。只有當一個人的命運與民族的命運聯系在一起時,才更容易成功,而且這種成功更有價值。”
完善機制讓海歸安心發展
與許多海外歸國的高層次人才一樣,北京大學工學院院長陳十一教授是幸運的。因為,他曾經設定的現代工程教育救國的夢想,正在國內逐步實現。
2003年,陳十一向北大提議,建立現代化的工學院。提議很快獲得北大采納,并邀請他牽頭成立了由12個國際一流科學家組成的工學院籌備委員會。2005年,陳十一從美國回到北京大學任教,決心改造中國傳統的只有制造缺乏創造的工程教育模式,培養中國自己的學術與產業領袖。短短幾年,如今的北大工學院已有5個系、14個研究中心。
陳十一興奮地說:“現在,國內提供給我們的舞臺很大。我在國內的研究經費是美國的3倍,而且國內許多重大科技攻關項目也交給我負責。更可喜的是,我們學院有相當部分頂尖的優秀學生,不像過去那樣選擇出國,而是自愿留在學校實驗室。”
迅猛發展的國內經濟,已成為眾多海外留學人員歸國發展的“引擎”,并為國內科技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留學回國人員已占國家重點項目學科帶頭人的72%,兩院院士的80.5%。2006年自然科學獎的67%、科學技術發明獎的40%、科技進步獎的30%的第一完成人,都是留學回國人員。
“‘千人計劃’為入選的回國人才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和服務,但我們也希望國家能夠為海歸人才在回國初期提供穩定的科研支持。”施一公說,在國外,例如美國,科研經費更重視“人”,學識和能力達到一定水平的專家,可以申請到很豐厚的科研經費。施一公直言,國內的科研經費一般是跟著項目走的,評審規則也存在有待完善和改進的地方。在海外留學工作多年的學者們,已經適應了海外的科研體制,回國初期會很不適應。“國家可制定一個穩定支持政策,例如在學者回國的最初5年,給予一定額度的科研經費支持。滿5年后,對這個學者的科研成果進行考評,再決定之后是否給予支持以及支持的額度。”
創新機制讓海歸干得好留得住
清華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邱勇說,清華大學作為國內重要的大學,面臨著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歷史使命,而建設世界一流大學要有很多基本的準備,其中很重要的是建設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千人計劃”無疑是一個很好的人才聚集方式。但現在的問題是,海外人才引進來后,如何讓他們留得住、干得好,如何為他們的發展加大“引擎”。這給學校提出一個迫切要求:創新機制,提供一個好的環境,讓他們能夠更好地發揮作用。
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內最大的科研機構,“千人計劃”的實施,給中科院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工作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為了讓更多海歸人才干得好、留得住,中科院確定了以事業吸引為主,以科研項目經費支持為主的用才模式。對于引進的海外高層次人才,采取國家、科學院和研究所共同扶持的模式,提供按需分類的個性化支持,即國家支持的專項安家費用,科學院支持團隊建設和科研項目經費,研究所支持實驗平臺提供實驗經費。
與此同時,中科院打破論資排輩的陋習,為海外高層次人才提供適合其能力發展的關鍵崗位。截至目前,中科院各個所屬單位共引進“千人計劃”入選者70人,他們入選時的平均年齡為47.8歲。其中已有4位擔任研究所的所級領導,18位擔任國家實驗室或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主任,約占中科院國家重點實驗室的1/4。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千人計劃”入選專家蔡申甌認為,中國要成為世界科技大國,還應引進外籍專家、學者。當務之急是,國家在引進海外人才的同時,有效提高科研人員的待遇,改革現行的科研體制、機制,使人才培養開發、評價發現、選拔任用、流動配置、激勵保障等方面更科學,將國內外更多優秀的年輕人引導到科學界,讓他們能安心、專心做科研。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我國公派留學人員按期回國率超98%引網民熱議 2012-11-08
- 教育部發布2011年我國出國留學人員情況統計 2012-02-13
- 留學基金委公布2011年“青年骨干教師出國研修項目”第二批留學人員錄取名單 2011-11-30
- 首屆中國留學人才歸國創業“騰飛”獎在京頒獎 2010-12-09
- 建立一個一流歸國人員的人才特區 2010-09-07
- 中國碳纖維的生力軍 2016-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