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民盟高教論壇探討大學創新
2010-12-28 來源:科學時報
原始創新渴望制度改革
有學者提出,中國大學的原創性還比較薄弱,創新既是當前最迫切的任務,同時也成為一個弱點。科學理論、技術、思想或社會學理論,很少在中國的土地上由中國人發明、建立和提出。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韓水法從中國大學學術環境的視角,對上述問題進行了解析。他表示,自己寫作時很希望引證中國人自己作出的成果,但實在沒法引證,因為很多都是重復前人的工作或價值極小的改進性工作,垃圾論文著作非常之多。“如果你周圍全是這樣的東西,自己的感覺、評價標準都會發生變化。”
在韓水法看來,優秀人才對學術環境的公正性具有極強的敏感性。對年輕人才來說情況尤其是這樣。如果他們認識到學術環境是不公正的,就會選擇離開,或者根本就不進入存在巨大不公正的風險的學術機構。
那么,具有創造力的、對學術有質疑的和公正感相當高的學者,進入中國大學會有什么樣的情況呢?有些人進入這樣的機構,因為公正感和學術要求相沖突,經過各種選擇,一部分可能被逆向淘汰掉了,一部分只好選擇離開,還有一種情況,雖然人留下來了,但學術活動已不再是目的,而成為一個手段。
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在不久前的一次會議上也曾提到,近年來,我國重點大學每年都從海外引進一些教授或副教授,現在教師隊伍已經煥然一新,然而教改卻仍無明顯進展。朱清時發現,引進的人才回國后,思想和行為方式就漸漸發生變化,這些海外人才要進入國內的評價體系,要不斷地申請經費,有經費才能招學生,再好的教授回到這個環境,也很快就被這種利益機制所驅動。大家已不在意交流新思想,而是崇拜權力和地位,這樣一來他們的創新能力當然退步。朱清時認為,這說明教育還有更深層次的問題在“土壤”,即管理體制之中。
韓水法也說,大學的等級制,對大學、對每個學術研究者有非常大的影響。他曾作為評委參加過中部地區某大學副校長的選聘工作,看到學術前景非常好的學者也來申請。他指出,現在很多教授紛紛競聘大學的科研處長甚至后勤處長,因為級別帶來的資源和好處實在太多。
目前,大學中的一些剽竊等學術不端行為屢屢見諸報端,盡管科技部、教育部有關領導已多次提到對高校學術不端行為要實行“零容忍”, 在學術腐敗問題上決不讓步,但學術不端行為有增無減,甚至是愈演愈烈。
對此,韓水法認為,目前大學里對學術是什么還缺乏共識和基本的規則,既然對剽竊的基本規則沒法定義,也就沒法處理了。沒有標準就談不上不容忍。“一個理想公正的學術環境,應能滿足原創性人才的公正感。”
魯安懷則提出,博士生培養制度的改革已經迫在眉睫。他認為,博士生的培養制度制約了大學的創新,尤其是科技創新能力。
在魯安懷看來,博士生培養目前存在規模問題、生源問題、生活待遇問題、研究條件問題、成果評價問題與學術氛圍問題等等。他建議在北大、清華等全國一流高校,改變單獨招博士生的思路,把碩士生和博士生培養統一起來,合并碩士生、博士生培養的方案。碩士生在經過兩三年培養以后,直接從中選拔博士生。沒有選上的按碩士畢業,發給碩士文憑。
“只有真正把具有科學熱情、愿意終生從事科學研究、具有培養前途的年輕人選拔到博士生隊伍中來,未來創新能力的提升才不至于成為一句空話。”魯安懷說。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中芬高教論壇:后大眾化高等教育階段面臨諸多挑戰 2010-06-09
- 青島科技大學創新產學研融合模式帶來的啟示 2012-03-01
- 堅實的一步——江南大學創新科研開發工作體系建設 2010-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