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青島科技大學迎來好消息,汪傳生教授主持的“廢橡膠廢塑料低溫裂解資源化利用成套技術及裝備”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李建隆教授的“有機硅單體合成技術與裝備”項目和丁乃秀副教授的“廢舊特種工程輪胎高值化再制造成套技術裝備與應用”分獲山東省技術發明一等獎和科技進步一等獎,這3個大項目均實現了高度產業化。
截至目前,這所地方高校已獲15項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近3年來學校與近900家企業簽訂了技術合同,累計承擔各類企業課題1000余項。通過該校科研成果轉化或提供核心技術支撐而上市的公司達到3個。學校持有的軟控股票市值最多時達到12個億。
作為一所地方高校,為何能交出如此亮麗的成績單?青島科技大學校長馬連湘說:“這個成績是學校建立科研激勵機制,發展特色學科,服務行業和地方經濟發展,搭建平臺培養科技人才力促科研成果轉化的結果。”
啟示一:建立導向型激勵機制,點燃教師科研工作激情
對于青島科技大學的教師來說,剛剛結束的寒假非常充實,幾乎每個實驗室都有教師埋頭苦干的身影,有的在忙著科研項目的攻關,有的在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還有的在忙著組織材料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這種對科研事業的激情與學校導向型激勵機制這個剛性指揮棒是分不開的。
學校在山東省內率先調整高校教師評價機制,大刀闊斧進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在崗位聘任上打破資歷、職稱、職務的束縛,教師們根據業績上崗,拿大項目,上高崗位,實行動態定崗。主持國家“973”、“863”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社會科學基金,獲國家級科技大獎、國家教學成果獎,3年到賬科研經費900萬元等可以定為一級崗,享受教授待遇。
該政策從精神、物質和發展空間上極大地激發了教師們的創新熱情和創造活力,一大批教師在教學的同時開始積極切入科研領域。去年,50多名教師因科研業績突出實現了低職高聘。化工學院副教授丁軍委博士與山東愛克森化學公司合作研發間苯二胺項目獲得上千萬元經費,直接從七級崗位定為一級崗位。
學校堅持“放水養魚”,制定成果管理政策,采取“項目孵化,推動轉移”,“技術入股,共同經營”等技術轉移模式,鼓勵教授們將科研成果積極轉化,成立學科性公司,以公司的發展帶動學科的發展。早在2000年,學校就作出一個創舉:學校以無形資產入股25%,允許教師自愿組合、自負盈虧組建民營公司搞研發轉化,允許教師拿兩份工資,課余時間開放實驗室。許多教師激情燃燒,研發成功一個就成立一個公司,不同專業教師的公司,組成了產業鏈。
如今,當年的小公司都已壯大,其中兩個已經上市,有150名教師股份過千萬元;青島科技大學依托這些企業承建了兩個國家工程技術中心和實驗室。近幾年該校教授領銜,又相繼成立了第派、伊科思、銀科恒遠、科大隆騰、高信軟件等10余家以科研成果為主體的學科公司,使學校的科技產業規模不斷壯大。
- 青島科技大學喬圣林團隊 CEJ:用于老年人健康護理的蛋白質基皮膚傳感器 2024-01-23
- 青島科技大學李志波教授團隊Macromolecules:有機磷腈堿調控環硅氧烷可控開環聚合制備結構明確的聚硅氧烷 2022-03-24
- 青島科技大學劉紹峰/李志波團隊 Macromolecules:均相鉻金屬催化劑合成高附加值聚乙烯 2022-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