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會議泛濫成雞肋 出現“有研無討”三怪狀
2011-05-06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學術會議變身集體旅游?
旅游勝地成了一些與會人士的參會首選
“會后安排港澳考察活動四天三晚,會后臺灣考察八天七晚……”這是年前一次學術會議邀請函上的附注。
滑稽的,會議時間只有短短兩天,而開會地點甚至并不在港澳臺附近。
事實上,這樣的信息百度搜索里隨處可見。
2009年7月,全國某行業儀器及其應用學術會議在青海省西寧市召開,附帶的會議指南中顯示,會議專門安排了青海湖和西藏兩條路線,會議時間只有一天,而在西藏路線旅游中,包括了布達拉宮、大昭寺、拉薩最古老的街道——八角街,次日到林芝地區,單邊的行程就在六七個小時。
學術會議還是集體旅游?有人由此質疑。
武漢大學一位教授親歷過這樣一幕:在海南的一次學術會議上,有些代表報到之后就不見人影,300人的大會開幕式快開始了,才有不到50人出現,主辦方一下著急了,緊急抽調一批學校的學生干部湊數,讓領導講講話、記者拍拍照,勉強召開了一次學術研討會。
而就在這位教授所在的分會場,原本應該是50人的規模,最后只來了3個人,一場學術交流只談了半個小時,大家都覺得沒意思,就草草收場加入到逛景點的隊伍里去了。
這位教授說,現在各種會議越來越多,除了少數全國性的學會主辦的會議外,會議質量的確很差:會議主題寬泛、參會人群復雜;多數人是為了旅游而來,甚至有些人決定參會與否的理由是“這個地方去沒去過”;會議開到最后階段,只剩下比較老實的研究生和主辦單位的聽眾。
旅游成了這類學術會議的惟一主題。
北京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專家坦承,這幾年,自己慢慢也養成了一個“壞毛病”,接到邀請函一般先看會議召開的地點,“好玩的地方是首選,反正大多數會議內容也好不到哪里去。”
有教授更是透露出其間一個潛規則:大城市安排起來方便,所以作為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會議最多。而如果會議規模小、會議內容不吸引人,組織者就會將會議地點安排到旅游城市或者旅游點。
事實上,偏遠的地方,或者氣候適合的地方——冬天要下海南,夏天喜歡去海邊、內蒙古草原或者新疆,更受歡迎,“很多時候,一些知名教授甚至會在接受邀請時點名推薦到哪里開會。”
武漢大學分析化學專業的包蕾博士介紹,國際會議開會的地方有時候也會選擇相對風景好有特色的地方,畢竟開會真的是一個腦力極度消耗的過程,能偶爾放松一下也未嘗不可。
她自己就有這樣的體會,在旅游中,以放松的姿態和專家聊聊學術,一些在會議上還沒弄懂的問題也漸漸明晰,收獲還真不小,“最可怕的就是披著‘學術會議’羊皮的‘公費旅游’狼。”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中國化學會2024年軟物質理論計算與模擬學術會議將于2024年11月8-11日在廣州舉辦(第一輪通知) 2024-03-20
- 第八屆全國靜電紡絲技術與納米纖維學術會議將于2021年5月28-30日在天津召開(第一輪通知) 2021-01-26
- 第15屆全國流變學學術會議(第三輪) 2020-10-14
- 平庸論文泛濫是中國科學的真正危機 2011-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