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創新型國家,關鍵在人才,尤其在創新型科技人才。2010年,我國發布了《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其中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把“突出培養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擺在人才隊伍建設主要任務之首,將創新型科技人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近十年來,我國培養和吸引了一大批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和高層次的領軍人物,為基礎研究發展奠定基礎。
——編者
“控制科學中若干關鍵基礎問題的研究”創新研究群體 站在控制科學世界前沿的一支奇兵
眼前這位個子不高的中年人,便是中科院院士郭雷。看不出有多少“控制欲”的他,卻在國際控制科學領域帶出了一支奇兵,這支奇兵以一個個讓世界矚目的原創性成果,站到了世界前沿。
“正是基金的培育,凝聚了研究隊伍,穩定了研究環境,催生了重要成果,推動了我國系統控制科學的發展,贏得國際同行的認同。”郭雷說。
何謂控制科學?控制科學是研究各種系統的共同控制規律的科學,是數學與工程學的交叉科學,是自動化系統的核心理論,也是人類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通俗地說,從汽車到航天飛機,都離不開控制理論。隨著計算機和其他高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需要處理越來越復雜的動態系統,而保持技術和經濟競爭優勢不斷地刺激著追求控制系統的精確性、有效性和可靠性。航空航天、工業過程、生物醫學,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等領域出現了大量復雜系統控制問題,對控制科學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先進的控制理論對一個國家的基礎研究水平、相關產業發展、國防安全等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而,2003年,郭雷及其團隊申請開展“控制科學中若干關鍵基礎問題的研究”,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的支持。迄今為止,該團隊共獲得3期、長達9年的創新群體基金資助。
幾年來,他們開啟了“反饋機制的最大能力與局限”的定量研究,并針對幾類典型非線性不確定系統,首次發現并證明了反饋機制最大能力的“臨界值”或“不可能性定理”等一系列根本性結果,對定量理解人類和機器中普遍存在的反饋行為的最大能力,以及智能反饋設計中的根本性局限具有重要科學意義。這一工作被國際同行評價為“具有根本的重要性”“是過去10年控制領域最有意義和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某種意義上,我自己就是在科學基金的資助下成長起來的。”如今不必再擔心科研經費的郭雷,依然對20年前的8000元經費記憶猶新。1989年,27歲的郭雷在澳大利亞完成博士后研究后,回到中科院系統科學所,彼時,他已被國際同行譽為“隨機適應控制領域國際學術帶頭人之一”。回國之初,他的月工資只有100多元,一家人擠在12平方米的招待所小屋里,甚至連從國外帶回來的計算機都無處安放。就在他最困難的時候,基金委數理科學部“雪中送炭”——資助他8000元的主任基金,“支持了我最基本的科研需求”。
不久,他在自適應控制領域長期懸而未決的核心難題“自校正調節器的穩定性與收斂性”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并在國際上獲獎。此后的1994年和1997年,他先后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的支持和延續支持。2001年,39歲的他當選為中科院院士,成為當時中國大陸最年輕的院士之一。
如今,該團隊中擁有2位中科院院士、3位國際電子電氣工程師協會(IEEE)會士,以及7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先后獲得30多項國內外重要學術獎勵和榮譽, 多位群體成員在國際學術界擔任重要職位。
李寧:“我的事業得益于政策和項目的持續支持”
2000年,也正是我的事業起步期,我有幸成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第三批特聘教授,這對于我是巨大的榮譽和鼓勵。從那以后,我和我的團隊得到了“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863計劃和973計劃、教育部重點科研計劃等項目的大力資助,在家畜、家禽功能基因組學研究,牛和豬的體細胞克隆研究,轉基因動物育種,動物乳腺生物反應器研究與開發等方面,不斷地取得了令國際同行高度關注和好評的成績,研究成果相繼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和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等獎勵。同時,我本人也先后獲得科技部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農業部“中華農業英才獎”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并于2005年榮獲教育部“長江學者成就獎”一等獎。這些成績和榮譽的取得,應該歸功于為我創造了良好的工作環境和條件的“長江學者獎勵計劃”。
當前,我國已邁入了更好地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源強國的新階段,培養造就世界一流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任重而道遠。黨和國家長期高度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并在2002年提出了人才強國戰略,有力地支持了不同層次科研人才隊伍建設,尤其是對青年科學家的培養傾注了大量心血,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0年發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與《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全面規劃了未來十年我國的人才培養工作,更將為我國加速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堅實保證。
我作為一名在生命科學領域從事科研工作的青年工作者,在一步步成長過程中,切身感受到了黨和國家人才政策的溫暖,并得益于相關政策和項目的持續支持,才能取得今天的一些成就,為國家科研事業貢獻出一份力。
如何更好地推進我國人才隊伍建設,我認為,一是應當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充足的科研經費始終是科技人才隊伍壯大的前提。近年來我國科研投入有較大增加,但相對于發達國家,我國研發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仍然顯著偏低。同時,對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和范圍尤為不夠,還遠不能滿足現階段和后備人才儲備的需求,也不能很好地吸引和留住青年人才。二是應加強多方聯動。這既包括國家不同扶持政策的承擔部門和相應項目之間的聯動,也包括國家和地方、高層次人才和后備人才培養等不同層次培養計劃的聯動,還包括產學研結合的多樣性人才培養。尤其是科研教育機構和企業的聯合培養。三是應當以需以用為目標。在人才培養體制上,首要的原則應當是,根據相關領域對科技的實際需求,以及每個人才的特點特長,把人才放在合適的崗位,使其能充分發揮出自身才干,所做的研究又能切合相關科研領域的需求。應當盡可能避免人為劃定與實際需求無關的政績指標,比如論文數量等,造成科研工作脫離實際,更會造成科研工作相互攀比,并醉心于項目和經費的獲取而忽視了科研工作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