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礎研究十年回眸--人才篇
2011-05-25 來源:科技日報
馬紅:“要抓住吸引海外人才的大好時機”
2007年,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繼2002年之后,第二次在全球招聘院長。我于2008年非常榮幸地受聘為教授和院長。我于1978年進入中國科技大學生物系學習,后赴美分別在美國費城天普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完成學業和博士后訓練,開始研究植物分子遺傳學和發育生物學。1990年我去冷泉港實驗室開展獨立研究工作,8年后應聘就任賓州州立大學副教授(終生),并于2002年晉升為教授(終生),2008年獲得特聘教授榮譽稱號。
2008年到復旦后,我被選為首批“千人計劃”入選者。學校積極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條件,我們現已組建了一個包括副教授、講師、博士后、技術員、科研助理、研究生等人員的科研團隊,而且也從科技部、自然基金委、教育部、上海市科委和復旦大學獲得了項目的支持。全院師生員工經過努力,在科研和教學方面取得了優異成績。
我能夠有幸回國參加今天復旦大學的科研教學和管理工作,得益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國力的顯著提高。為了把我國從一個經濟大國建設成為一個經濟強國,我們在各層次各領域需要盡最大努力繼續培養和引進杰出人才。中央各部門和各省市都制訂了人才引進的優惠政策和條件待遇,為引進的人才減少后顧之憂,更快地融入新的工作環境,有更大的空間施展自己的才華。
近年來,國家對科研教育等方面的重視和投入也有了大幅度的增加。相反,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疲軟衰退,嚴重影響了對科研教育的投入和支持。這種反差,為我們吸引更多的海外人才創造了極其有利的條件。為了更好地抓住引進人才的大好時機,進一步促進我國經濟和科研教學的大力發展,我們國家還可以在人才培養、引進、管理等方面采取下列措施,更快更好地建設我國人才隊伍。
首先,需要建立全國性的資深人才持續支持計劃。我國現有一批在國內國外工作多年,具有國際影響和一流學術水平的專家,如能夠給予穩定的支持,這些各行各業的學術帶頭人將會把更多的時間用在發揮他們的學術專長上,從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績。
其次,要加強引進和培養非獨立優秀青年人才,制定相關引進和支持計劃,加大對現有人才計劃的支持力度。學術帶頭人為了更好地發揮作用,需要有一個高水平的團隊。所以,我們需要面向國內外著名大學、研究機構、企業等培養和引進大批的青年學術骨干,這包括非獨立的副教授、副研究員、講師、博士后等。現在,這樣層次的全國性人才引進還遠遠不夠。我建議,除了“長江學者”“百人計劃”和“杰出青年”之外,可面對比較年輕資歷稍淺的人才設立新的培養引進計劃;設立“高級博士后計劃”,提供具有競爭力的科研經費和生活待遇,面向年齡不到35歲并具有2至4年博士后經驗與優秀學術成就的青年。目前國家已經啟動“青年千人計劃”,面向的主要是具有博士后經驗,但還不一定有獨立工作經驗的優秀青年,這一舉措非常必要,而且要加大支持的人數。同時,要增加現有計劃的入選人數和支持強度。比如,每年“杰青”的人數可以增加50%。另外,可以設立比“杰青”支持額度少一些的其他人才項目。
最后,推進各類人才引進計劃,除了各個人才引進單位的努力,還特別需要從國家層面落實對引進人才支持的政策。
陳清:“寬松環境讓我靜下心自由探索”
2000年底,我學成歸國,至今剛好十年有余,回想這段歷程,感慨萬千。
我是一個非常幸運的科研工作者。大學本科畢業于北京大學物理系,研究生期間受到北京科技大學資深院士柯俊先生的指導,后在英國劍橋大學、日本金屬材料研究所和美國亞力桑那州立大學留學和工作。作為60年代出生的人,我從小就受到正統的愛國主義教育,把學好本領、報效祖國當成很自然的事。但2000年底學成回國也經歷過一段糾結的時期,主要是想找一個能真正發揮自己作用的單位和實驗室。后來我非常幸運地加入了北京大學彭練矛教授的研究團隊。
十年來,我所在的團隊和實驗室都有了巨大發展,研究方向也從電子顯微學與材料表征擴展到了納米材料、納米器件、納米加工等多個領域。事實證明,回國工作對我來說是完全正確的選擇。
十年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教育部和北京大學都給予我很多支持。在科研經費方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對我的成長和發展起了特別重要作用。至今我已完成了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其中2005年底完成的項目結題后被評為特優),作為國內合作人完成一項國際合作項目和一項海外青年學者合作研究基金,2009年又獲得了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的資助。由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視基礎研究,評審過程比較公平,允許做一些探索性研究,支持的人員范圍比較廣,對支持前沿的基礎研究和青年人才的成長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國內,有些科研項目在申請、匯報和結題等管理環節過于繁瑣。在這方面基金委做得比較好,沒有過多的檢查,能讓我靜下心來自由探索。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