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國際科技合作:與世界科學家共解科研難題
2011-07-28 來源:科學時報
“洛塔·雷、羅斯高等人不僅被中國科技界廣泛熟知,也逐漸在國際科技界享有很高知名度。”近日,中國科學院一位外國專家特聘研究員這樣向記者表述。
這兩位外國科學家分別是瑞士聯邦理工大學和美國斯坦福大學國際研究所教授,同時也是中科院首屆“中國科學院國際科技合作獎”獲得者。他們還獲得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友誼獎”和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技合作獎”。
“這是中科院重視引進國外智力工作、注重發揮外國專家作用、不斷提升國際科技合作水平的體現。”與這兩位外國科學家有過深入合作的中方科學家這樣表示。
這僅僅是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的一個側面。實施愛因斯坦講席教授計劃、外國專家特聘研究員計劃、外籍青年科學家計劃等國際合作交流人才計劃,實施對外合作重點項目計劃,評選國際科技合作獎……
中科院院長白春禮表示,中科院國際合作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層次、高水平、寬領域、重實效的合作格局。
交流:人才引進、培養駛入快車道
不久前,中科院與數名各領域國際頂尖科學家就歸國工作達成一致意見。這是一段時期引進人才的具體成果,也是中科院長期開展合作交流工作的積淀。
近年來,中科院多個國際合作交流人才計劃陸續實施。2005年,中科院開始實施愛因斯坦講席教授計劃。至今已吸引了89位高水平外國專家來中科院短期講學,并選派了相應數量的青年科學家到對方所在的科研機構進行合作研究。2006年,與國家外國專家局聯合實施創新團隊國際合作伙伴計劃,組織75個團隊開展項目合作。2007年,頒發首屆中科院國際科技合作獎,獎勵長期與中科院合作并取得重大成果的外國科學家。
2009年,實施外國專家特聘研究員計劃和外籍青年科學家計劃,截至目前,分別有477位和179位學者獲準納入這兩項計劃。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媒體對中科院這兩項新的國際合作交流人才計劃予以了高度關注。
國務委員劉延東在2010年與上述兩個計劃的外國科學家代表座談時,肯定了中科院啟動實施的國際合作與交流人才計劃的重要意義。她指出:“希望不斷總結經驗,完善機制,扎實推進,使之成為具有示范意義和國際影響的科技合作與交流計劃。”這充分體現了中國政府對中科院國際合作交流與人才引進工作的重視。
2005年,中科院開始實施“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獎學金計劃”,這項計劃主要是接收TWAS成員國青年科學家來中科院工作或學習。通過計劃實施,298名研究人員和留學生從中受益。例如,來自尼日利亞的Dr. Emeka Emmanuel Oguzie到中科院金屬所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回國后即升任尼日利亞工業大學副校長,同年當選TWAS青年通訊院士;巴基斯坦的Dr. Ghulam Rasul在中科院大氣所攻讀博士學位后,回國后升任巴基斯坦氣象局局長。蒙古國的Tokh Tuvshintog到中科院植物所開展博士后研究工作,回國后升任蒙古科學院植物所所長。
白春禮指出,中科院國際合作交流人才工作的成效,不僅體現在“引進來”上,而且體現在培養和“走出去”上。
2006年,中科院實施了中歐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計劃。截至目前,已派出博士生赴德國222名、赴法國43名。
中科院國際合作局局長呂永龍指出,知識創新工程實施以來,中科院國際交流規模持續擴大,國際合作伙伴不斷拓展,科技合作模式不斷創新,與世界主要國家的科技交流全面發展。交流規模從1998年1萬人次上升到2010年3萬人次,在華主辦國際學術會議的數量從57個上升到393個。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中科院納米能源所李琳琳團隊 JACS:具有動態活性位點的Ga/Zn雙單原子納米酶提高癌癥治療 2025-05-10
- 西工大于海東/梁飛、中科院納米能源所李琳琳團隊 Matter:摩擦電貼片通過銅死亡抑制術后黑色素瘤復發 2025-04-15
- 中科院化學所賈迪課題組 Nat. Commun.:利用光散射量化復雜凝膠體系中動態弱鍵的強度及物理交聯點密度 2025-04-08
- 國家國際科技合作項目醫用高分子納米復合材料研究取得新突破 2014-07-18
- “高性能、多功能納/微雜化碳纖維復合材料”通過驗收 2012-08-08
- 廣州白云國際科技合作交流中心掛牌成立 2012-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