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改革必須跨過三道坎
2011-08-15 來源:科學時報
“現在整個教師隊伍的專業知識,總體上比較好,但由于高等教育擴張的速度超過教師成長的速度,所以不排除有些學校教師隊伍的專業素質下降。”顧海良直言,“目前,教師的責任心、教書育人的自覺性等令人擔憂。”
顧海良表示,教師隊伍建設中,從他律變成自律,從外在壓力變成內在激勵,非常重要。尤其對于學風問題、師德問題,要他律,更要自律,要把外在的壓力與教師內心的動力結合起來。
針對目前的教師管理制度,顧海良希望能有一定的機制促成教師流動。
他指出,這里的“流動”,并不是簡單的優勝劣汰或末位淘汰,而是通過流動將教師配置到最適合其能力和水平的學校,使其最大程度地發揮作用。顧海良打了個比方:“鋼材有優質鋼、粗鋼,優質鋼配置在飛機上,粗鋼可以用來蓋房子,不能認為造飛機用不上的鋼材都是廢品。”
“教師職業的發展要通過時間的磨煉。”顧海良表示,體制改革、機制完善很重要,但不是全部。教師隊伍建設還需要很多其他方式,比如教師教育、學術氛圍營造、職業道德建設、師德師風建設等。
高等學校的分級、分類、分層
對于目前的高等教育結構,顧海良主張要“分級、分類和分層”。
“全國現有2000多所高校,確定各級、各類、各層的辦學目標,進行分級、分類、分層指導非常重要。”顧海良認為,要求所有學校像清華、北大一樣,不可能,也沒必要。
顧海良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舉重運動中,重量級有重量級的冠軍,輕量級有輕量級的冠軍。同樣,“定位在某一層次上,辦成那個層次最好的大學,就是一所好大學”。
顧海良指出,現在有些學校的奮斗目標不在培養人才上,而是單純追求所謂的高層次。專科升本科,學院變大學,先拿碩士點再拿博士點,把“升格”作為辦學目標。“這脫離了高等教育的本質要求。”
“高等學校辦學要‘安分守己’,要守住自己辦學的層次,因為某種意義上這是特色和優勢。”顧海良認為,如果辦學只是一味地追求上升,規模越辦越大,所謂的“層次”越辦越高,反而破壞了整個高等教育的格局,將無法實現高等教育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高等學校假如分級、分類、分層,教師就能找到自己合適的學校,成為某一類或某一層級的好教師,有的學校引進教學型教師就算好教師,或者應用型教師就是好教師,而培養出的那一類、那一層級所需要的學生就是好學生。這才能最有效地配置教育資源。”顧海良說。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南方科大,激起一朵高教改革的絢麗“浪花” 2011-03-01
- 從南科大看中國高教改革未來 2011-01-11
- 復旦“立憲”能否給力高教改革 20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