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風險高回報 學術不端誰之過
2011-09-21 來源:科學時報
關鍵詞:學術不端
事件處理難在何處
“不是無法可依、有法不依,而是執法有難。”南開大學校長龔克深有感觸,從1998年起,他就參與到形形色色的對學術不端事件的處理中。
在龔克的印象中,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舉報,往往發生在晉職、評獎時,舉報人和被舉報人背后有利益沖突,處理結果往往受到兩方面的非議。
龔克表示,對學術不端事件的處理,“數據難以核實,責任難以分解,量罰困難”,同一事件,“有人認為輕,也有人認為重”。
John E.Dahlberg是美國科研誠信辦調查監督部主任,他的工作就是對各類學術不端行為舉報的調查和處理。為此,他們還開發出一系列技術手段,來調查實驗數據的真實性。
不過,與國內目前動輒匿名舉報、網絡熱炒不同的是,美國科研誠信辦公室在事件未調查清楚時,會完全保護舉報人和被舉報人兩方的隱私,只有極為少數知情人。
“大多數舉報人來自實驗室內部。美國幾乎所有科研機構都有誠信官員,他們承擔舉報調查工作,我們對他們進行培訓。”Dahlberg說,如果查實,被控告人便成了有污點的人,會在公開的網站上公布,他將永遠和不誠信的行為聯系在一起。
Dahlberg認為,如果過多未經查實的學術不端事件進入社會輿論,“將嚴重影響科學在公眾中的形象”。
對此,西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院長王周戶認為,目前,我國在學術不端事件的處理上,在法律層面已比較完備,但是在法規層面還需要補充。
“造假、篡改、無中生有,這些學術不端行為用整個科學界的巨大成本,來滿足個人的蠅頭小利,是堅決不能容忍的。”沈巖說,對科研人員利益的誘惑不能太大,壓力也不能太大,教育還要跟上,懲處一定要嚴厲。
“引入第三方獨立調查機構也許在我國需要開始探討。”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說,不過,其成立后的權力和與所涉及單位的職責分工,與會專家認為還需要仔細研究。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基金委發布科研不端行為調查處理辦法 2020-12-30
- 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楊衛:學者有德 行者守端 2017-02-10
- 《科學》微塑料幼魚熱點論文被控學術不端 2016-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