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創新如何走得更遠
2012-02-22 來源:中國科學報
“高校畢竟是一個人才培養單位,培養各級各類人才是它的主要使命。科研只是高校在人才培養的同時所履行的第二大使命,而且高校的科研更多地是在學校實驗室中進行的,它和產業的聯系還有一定距離,從應用的角度來講,高校科研相對比較薄弱。”別敦榮指出,高校科研至少有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兩個方面的內容。圍繞學科的創新、發展來做的基礎研究,更多地承擔起文化創新的使命;直接和生產結合的應用研究,則通過產學研結合或一體化來達到促進生產的目的。他同時提醒:“高校更多地和生產的結合有可能弱化基礎科學的研究,高校科研不能單純地追求經濟指標,要更注重對文化創新的作用。”
據了解,國際上美、英、俄羅斯等國的高校都承擔著主要的基礎研究的重任。通常,大學出基礎研究成果多,企業出應用研究成果多。
而在我國,大多數企業還不具備科技創新的能力,這又給高校提出了一個挑戰,高校能不能幫助企業完成這個使命?一些高校試圖建立大學科技園來加強產學研合作,盡管這種探索的效果還不夠理想,學校發展產業的能力還很有限,但在別敦榮看來,我國應該繼續加強對大學科技園的培育,使其能夠像歐美國家的大學科技園那樣,成為引領地區科技發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國家科技產業創新的源泉。
“從現在來看,很多學校盡管進行了一些探索,但尚未真正在這個問題上建立起有效的機制,大學應該與地方發展結合起來,使自身成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別敦榮說。
一位大學教師還提到,大學和科研院所也可以合作。大學的優勢在于學生和學科齊全,而研究院的科研環境、設備、導師都是一流的,如果二者打通,讓大學的學生更多走進科研院所,讓科研院所把一些項目交給大學的學生來做,更有利于創新成果的出現。據悉,規模很小的法國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卻擁有40多個“國家級”的實驗室。很多法國的科研機構都想把實驗室設在大學里,大學所擁有的多層次人才,是這些科研機構蜂擁而至的真正原因。
而事實上,從今年獲獎項目來看,確實很多成果是大學、研究院所和企業合作完成的。
還需進一步擺正科研的位置
如何處理教學與科研的關系,是幾乎每一位大學教師都繞不開的問題,也是高校面臨的兩難處境。因為人才培養的效果需要長期顯現,而科研成果更容易量化,一些學校在評價教師時,更注重其論文數量、科研成果。
一位年輕的大學教師曾抱怨:“我們一方面要做好老師,被硬性規定每年教課的課時數必須達到多少小時,另一方面學校對我們的科研期望值又與科研院所相當。這樣下來,一些老師身心疲憊,還有一些老師則會在教學方面應付了事。”
別敦榮指出,的確有一些學校的領導和老師有更注重科研的傾向。從學校的使命、從高校在社會組織中的定位來講,有的學校是在遠離自身的本質。他建議,學校要明確定位,明確自身在社會組織中所能發揮的作用,通過人才培養來解決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促進社會進步和科技創新。
“作為一名大學老師,進大學首先要過教學關,因為人才培養是大學第一要務,當青年教師教學關過了以后,下一步能夠支撐他發展和學科發展需要的就是開展科學研究,因此,兩大任務必須擁有。”余江南介紹,目前,大學已對不同類型的人才進行分類指導,制訂教學、科研兩類考評指標,專門從事科研的老師,他們的任務就是以科學研究作為第一要務,原則上沒有本科教學的任務,只有研究生培養的任務,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中培養研究生,把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一體化。而對一些教英語、數學等公共基礎課程的老師,不十分強調對他們在科研方面的考核要求。
有人說,大學分為研究型、教學型和高級技師型三種,研究型大學中教學與科研應該是完全一致的,研究型大學必須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后兩者類型的大學則應注重教學。而在別敦榮看來,無論是哪種類型的大學,人才培養都是其首要任務。“人才培養是大學的第一使命,大學應在做好第一使命的同時,與科學研究結合,以實現科技創新的使命。”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誠聘教授、副教授 - 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南京林業大學中比先進生物醫用材料聯合實驗室 2022-05-02
- 南開大學化學學院劉遵峰教授擬招收2022年海外一流高校優秀本科畢業生直接攻讀博士生、以及招聘博士后若干 2022-04-21
- 教育部公布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 2022-02-14
- IBM科學家:塑料可實現無限次循環使用 2016-01-25
- 2014全球高校和研究機構創新排行榜發布 2014-08-27
- 2012年度博士研究生學術新人獎獲獎名單揭曉 2013-01-05